在走进大恒大厦之前,头脑里还在想着关于大恒图像的一个传闻。据说在大恒图像,至今还有一大批工作5年甚至10年以上的员工,包括此次采访的工业经理人——何建国总经理,都是与大恒图像一起走过了15个春夏秋冬的元老人物了。这一现象,可以说在机器视觉这个领域颇为少见。机器视觉这个领域在前些年的发展可谓低迷不振,进退维谷,而真正有所发展的时候又开始混乱无序起来,能留下这么多骨干和资深员工,与大恒的文化,大恒的经理人们又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图像视觉技术分公司总经理何建国先生
2006年,是大恒图像正式成立15周年。无独有偶,中国机器视觉自起步发展到现在,数来也差不多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从一个潜心于技术研发的科研型单位到一个以技术开发为主线,技工贸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大恒图像15年来始终不渝地见证着中国视觉行业的艰辛历程。
尽管艰辛,然而金鳞终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良好的机遇面前,大恒图像迅速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专业视频图像处理设备供应商,著名的图像应用系统集成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春风秋雨十五年,都随着何建国总经理那波澜不惊的话语,再次重现在我们面前。
潜龙腾渊
第一次正式与大恒图像高层的接触,是在2006年年初。因为一个技术采访,我走访了公司的总工程师潘津先生。当时潘先生及大恒公司给我的印象很简单:专业、踏实。而如今,当我再度面对何建国总经理的时候,这种印象则开始深刻起来。高大的身材,方正的脸庞,嘴角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话语不多,没有任何豪华词藻修饰的语言句句落到实处。直到采访结束,我们在公司门口偶然碰到大恒的市场部经理吴立秋女士并与之交谈之后,这种技术为本,诚信无华,平等协作的公司形象已经在我脑海中粗勾细勒而成。
今日的机器视觉,作为近几十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识和接受。然而,在1990年以前,仅仅在大学和研究所中有一些研究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实验室。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的视觉图像研究机构迈向产业化道路的开始,一些来自这些研究机构的工程师成立了他们自己的视觉公司,开发了第一代图像处理产品,大恒图像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1年7月,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图像部的一群精英们共同成立了后来著名的北京大恒图像视觉有限公司,何建国先生参与了最初的创业。在他看来,差不多整个90年代前期都是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起步阶段。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本身的发展程度,以及视觉产品本身软硬件方面的功能和可靠性的问题,限制了机器视觉在工业应用中的发展潜力。“期间真正的机器视觉系统市场销售额微乎其微。主要的国际机器视觉厂商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大恒的产品在大学的实验室和一些工业场合得到了小规模应用,但真正的应用规模还很不成气候。”何建国先生回忆起此番往事的时候仍然苦笑不已。
1995年以后,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无疑是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行业的福音。自1993年起,大恒图像开始与印钞行业进行合作。直至今天,印钞行业仍然是大恒图像的重要目标行业。谈到这里,何建国先生的声音不禁提高了几分,“1993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人民币检测,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工业现场。”在1994年4月,何建国先生被公派前往欧洲最大的图形处理研究所——德国Fraunhofer学会信息与数据处理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在那里,他深深认识到国外与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差距,并开始深思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德国的机器视觉发展比我们早4~5年,视觉技术本身的发展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最大的差距在于制造业基础水平。制造质量和制造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用户对机器视觉的需求和应用能力”,何建国先生如是说。
[DividePage:NextPage]
1995年6月回国之后,何建国先生再次投入大恒图像的事业之中。时任大恒图像销售部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他,乘势而上,接连使大恒图像在印钞行业捷报频传。1995年底,大恒图像与北京印钞厂联合成功推出“人民币水印在线实时检测系统”,并于1996~1998年期间在全行业内推广应用。2001年初,大恒图像与上海印钞厂共同推出“人民币号码、荧光及水印三合一在线实时检测系统”。该系统已经在印钞行业推广应用,成为人民币印码工序的必备设备。2003年中,大恒图像与印研所签订了多功能号码机在线检测系统的配套合同。至此,在何建国先生的率领下,大恒图像已经初具腾云之形。
风雨兼程
相信从事机器视觉的人们对这个行业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市场还很不成熟。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浪淘沙,狂风历尽,在疾风骤雨般变换的市场环境中,在众多被无情淘汰的视觉企业后面,大恒图像的身影始终屹立。
“1995~2000年,我们遭遇了与其他同行一样的发展低谷的挑战,困难重重,前景黯淡。我们内部开始讨论究竟是坚持原来的从技术到贸易的路子,还是先从容易做的贸易开始的问题”,何建国先生对此记忆犹新,“我甚至也动摇过,从德国回来以后我感觉信心不足,想改行,这时候正好一家美国的电视芯片厂商也准备高薪聘请我。”然而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何建国先生最终选择了坚定不移地在大恒图像,在视觉领域走下去。
今天的何建国先生发展思路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必须掌握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大恒图像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是技术,二是坚持。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差不多达到总销售额的25%,并投入1/5的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我们坚持了下来,在2000年以后,随着视觉行业需求的增长,我们终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契机。”
15年来,大恒图像逐渐肩负起了一个民族品牌振兴的希望,大恒图像自己研发的硬件产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进口,在保证甚至超过进口的同类产品性能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成本,并且在技术服务、维修等方面具有比进口产品更大的优势。大恒图像自主设计开发的DH系列图像采集卡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交通、金融、医学、军事、科研等领域,在图像视觉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大恒图像又开发出新一代图像采集卡、数字摄像机、智能摄像机、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在视觉检测系统大范围推广时可以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从而大大降低系统的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
如今,面临越来越多的国外先进视觉厂商的激烈竞争,大恒图像正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一市场。据介绍,大恒图像已经与日本CCS公司、美国PPT公司、美国COGNEX公司、德国BASLER公司、德国MVTec公司、德国Vision Components公司、德国Schneider公司和瑞士AOS公司等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取长补短的过程,既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同时也在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实际上为开创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何建国先生认为,“与国外视觉厂商相比较,国内厂商和集成商具有明显的售前和售后支持的优势。在多数情况下,国内厂商还具有价格优势和文化优势,因为国内的产品更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竞争的存在是各个厂商改进产品性能和质量重要压力和动力,我们相信许多产品我们能做成世界一流!”
岁月无声
凭借多年的成功经验,何建国先生得到了集团总部的高度信任与认可。2000年,何建国先生被正式任命为公司总经理。紧跟着在2001年2月,“北京大恒图像视觉有限公司”重新注册为“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图像视觉技术分公司”,在大恒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何建国先生开始带领大恒图像迈上正规化、规模化经营的新征程。
“今后我们将重点投入人力、物力开发图像设备和机器视觉系统产品系列,将图像视觉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以此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2006年大恒图像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100人,营业额将比去年增长40%以上,研发和销售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今后的两年将是公司快速发展的时期,在2008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将突破1亿元人民币,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品牌的旗帜。”何建国先生表示。
在我看来,大恒图像的公司管理与文化同样颇具特色,不能不说这也是大恒图像走到今天的重要支柱。企业如人,人如企业,此言诚之不虚。从何建国先生、潘津先生和吴立秋女士等高层的身上,我感觉到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每个人都平易近人,没有领导架子,从此也不难想见下面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协作精神。
[DividePage:NextPage]
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何建国先生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合适的人才不是去找,而是要自己培养。”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目前不是缺乏人才,而是人才过剩。对于一个机器视觉行业的企业来说,有太多的人才可以选择,但能否成为适合于自己的人才,取决于企业是否有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大浪淘沙,恒者恒强,无声的岁月悄然见证了大恒图像的征程。如今的大恒图像,从人到物,仿佛已成为一种“大恒”风格的凝聚体。大者,远大理想也;恒者,恒久信念也。尽管15年来的似水流年已经镌刻下太多的印记,已届不惑之年的何建国先生依然是激情与梦想同在。信念恒久远,未来的大恒图像,必是彩霞满天的世界!
从联想到曙光再到大恒,“贸工技”与“技工贸”两大发展模式在中国的科研产业化道路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源自中国科学院的正统出身,经历15年孤心诣意的追求,中国大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图像视觉技术分公司(大恒图像)见证了并正继续奋进在中国科研单位产业化的道路上。
视觉技术本身的发展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最大的差距在于制造业基础水平。制造质量和制造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用户对机器视觉的需求和应用能力”,何建国先生如是说。
(中国大恒北京图像视觉技术分公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