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水淡化谋求新突破
田横岛是青岛远郊的一个小岛,过去岛上居民的日常用水通过极少量的淡水资源和海底自来水管道解决,因海底管道日常维护费用较高,岛上饮用水每立方米高达20多元。而现在,岛上居民饮水费用降到了每立方米6元左右。这一切都因为国家“863”计划项目————“太阳能海水蒸馏淡化”工程在这里的实施。目前田横岛上年产淡水10万立方米,海岛上千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只是青岛海水淡化利用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北方沿海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青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十分之一,淡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守着大海没水喝的尴尬困境中,青岛人决定充分利用身边的海水资源,向大海要水!
强大的技术支撑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海域无冰冻现象,海水清澈透明,水质优良,具有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优越的地理条件。而中国海洋大学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机构在这里的落户,更是为当地的海水淡化研究提供了科研基础和技术支持。而在青岛“三岛一湾,一线展开”沿海岸线“组团”发展的大城市框架下,产业布局基本上沿海岸线展开,尤其是沿海的发电厂、热电厂、化工厂较多,便于海水淡化的大规模应用,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利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引导启动培育市场,然后逐步地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过渡。”青岛市发改委环资处的相关人员向记者道出了青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原则。青岛市发改委今年初公布了《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规划》:在未来几年内,青岛市将改革现行水价体制,允许海水淡化以合理的利润进入市政管网,并运用行政手段要求在海水综合利用规划范围内的用户优先使用淡化水,凡具备以海水替代淡水条件的用户,必须使用海水,市区新建、改建的项目,其用水工艺须优先考虑使用淡化海水。同时,针对青岛市海水利用产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还将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比如对于海水利用企业,可参照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优惠政策。规划还提到,到2010年青岛市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他们是以海水淡化应用为突破口,通过扩大海水淡化的应用规模来带动海水淡化制造业的发展,以应用促进海水淡化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最终形成应用———设备产业化————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在2010年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的时候,其所带动相关行业增加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发改委环资处的人员分析说。
海水淡化应用广泛
“这水味道不错,口感不亚于纯净水。”前不久,在青岛召开的海水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来自中石化的工程师董振峰品尝着“海泉水”啧啧称赞,“真没想到海水淡化后这么好喝”。
董振峰喝的这种瓶装的“海泉水”,是由青岛黄岛发电厂采用自主研发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生产的,零售每瓶不到一元钱。黄岛发电厂厂长李济英告诉记者,“海泉水”面世后,经国家环保、卫生、质检部门的严格检测,各项指标都超过了纯净水的要求。又因为其价格上跟纯净水相比也很有竞争力,因此投放市场以后很受欢迎,还被青岛海洋节等国际性展会列为指定产品。现在黄岛发电厂正在筹建一个日产万吨的海水淡化生产线,争取实现全厂生产、生活采用淡化海水。这样厂里一年就能节省下600多万元的水费,而从一个更大的背景来看,更是节约了整座城市本就稀缺的淡水资源。
早在2004年,青岛就开始了海水淡化产业化的运作,作为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的示范项目,青岛华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当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其研发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是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设备,该设备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但成本只是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二。两年来该工程运转稳定,淡化水质良好,平均造水成本为4.7元/立方米,主要应用于黄岛发电厂锅炉补水,使软化水装置检修周期由以前1800立方米/次提高到10000立方米/次,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海水空调”无疑是青岛利用海水的又一个亮点。去年“海水空调”在青岛发电公司开始应用,职工食堂的供热不再以煤炭等为原料,取而代之的是海水资源,既节省了能源,又提升了环境质量。“海水空调”制热制冷原理其实也很好理解,即将海水抽出后,通过板式换热器,将海水中的热量置换出来,温度稍高的水经过空气压缩机的物理做功后,其温度最高能提高到七八十摄氏度,热水又把空气加热。温暖的空气最后经过风管进入房间,达到制热效果。“海水空调”制冷制热系数高出家用空调机的40%,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至60%,而且整个供热过程不会对空气、水源造成任何污染。今年,青岛又将“海水空调”应用到了奥运会帆船比赛基地的媒体中心,在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海水空调”成为精彩比赛之外的一个看点。
近年来,青岛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了一批以华欧集团、725所、兰海系膜、科瑞特机电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并具备了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青岛市海水淡化的吨成本包括设备折旧与投资回报已降至5元左右,而且海水淡化水的水质已达到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产业化前景十分可观。青岛市节水部门目前正积极从政策层面对海水淡化工程进行扶植和引导,鼓励将海水淡化、冷却、制盐、化学资源利用紧密结合、综合开发,让海水淡化形成规模,利用海水做产业大文章。
天津: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记者 武自然 通讯员 商瑞
天津市淡水资源不足,属重度缺水地区,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天津市节流与开源并举,发挥海水淡化的技术与产业优势,用海水淡化水补充天津市的水源。
确定目标
天津将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纳入了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天津滨海新区将发挥临海优势,做足海水利用这篇大文章,重点建立以北疆电厂为依托的发电————海水淡化————制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扩大海水的直接利用。
据天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天津市将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优势,以海水淡化为龙头,将在滨海新区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塘沽、汉沽、大港三区现有基础与优势,形成功能与特点相对明显的海水淡化产业区域。
塘沽区将以国家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该区现有的制盐业和大型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业为支撑,重点发展利用浓海水制盐和海水淡化设备、海水利用装备及药剂加工制造。汉沽区将利用已经形成的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基础,在发展蒸馏法海水淡化的同时,结合化工区建设,重点发展海水淡化排放的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形成海水淡化与化学资源提取的产业化基地。大港区作为大型石化企业的聚集地,具有较大的淡化水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蒸馏法和膜法的海水淡化及以电厂冷却为主要形式的海水直接利用。目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日产2万吨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天碱万吨级海水循环冷却项目、移动式淡化装置产业化示范工程3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到2010年,天津市将形成日产淡化水50万吨,年直接利用海水40亿吨的规模。
项目拉动
天津的海水淡化技术坚持走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天津市已自主开发建设了一批小规模的海水淡化试验、生产装置,积累了一部分经验。2005年海晶集团建成了反渗透工艺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示范装置,2006年泰达集团建成了低温多效工艺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项目。此外,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大港日产15万吨海水淡化项目已经开工,北疆电厂20万吨级海水淡化等项目是在建设2×100万千瓦机组的同时,利用低品位蒸汽,分期建设日产20万吨的海水淡化工程。该项目的特点是以北疆电厂为依托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集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盐化工、土地整理、废物资源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型系统。该项目采用海水闭式循环冷却系统,发电厂的生产生活用淡水由海水淡化厂供给,海水淡化厂和发电厂闭式循环冷却排放的浓海水全部进入汉沽盐场,作为制盐和盐化工产品的原料,发电厂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等作为生产建材的原料。该项目实现了企业间产品链的有机链接,区域或企业群资源循环、连续利用,废物最小排放。日前,北疆电厂2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循环经济试点项目。
天津市在积极研发海水淡化技术的同时,还完善、延伸产业链,鼓励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泰达集团低温多效工艺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就是由天津宝成集团加工制造。海跃水处理公司移动式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加工也已起步。目前,天津市相关企业正着手拓展国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海外市场大型海水淡化装置的加工制造。
创新机制
天津在打造海水淡化产业链的同时,将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实现与市场接轨。处理后的淡化水与自来水相比,成本较高,供水价格明显高于现行自来水价。但是,海水淡化水具有洁净和供给稳定等特点,是安全可靠的高品质水源。从水质、水价、输送管理等方面考虑,天津把工艺用水作为海水淡化水的市场切入点,淡化水首选的销售方向和方式是用管道就近直供滨海地区电力、石油、化工企业及高纯水用户,做生产工艺用水。
天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天津市正在积极探索海水淡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发展模式,除专项资金外,通过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自主资金、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海水淡化投入保障体系,促进海水淡化及其产业的健康发展。
大连:用“大海水”做“大产业”
本报记者 李天斌
对于“水贵如油”这句话的内涵,地处沿海的大连市民有着深刻的理解。大连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一旦天然降水量减少或者是遇到连续枯水年,其淡水供应能力不足的严重状况可想而知。
面对陆地淡水资源严重制约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大连在得天独厚的海水资源利用上做起了文章。将海水直接利用,用于工业设备间接冷却水、水产加工、锅炉除渣以及冲厕等领域,是大连替代淡水资源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全市直接利用海水的单位有20多家,平均每天海水综合利用达到350多万立方米,是日用100万吨淡水量的三倍以上。
大连又是国内最早将海水淡化水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城市之一。在长海县这个海岛县上,有8万人口分散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岛屿上,淡水资源主要是靠天集水。1994年4月,市政府拿出1300万元,为长海县大长山岛建成一座日处理海水1000立方米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2001年,经过扩建,形成目前日产淡水2000立方米规模。这些海水淡化水通过输水管网,输送到岛上的千家万户,2.6万居民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市里还在长海县獐子岛建成一座日产1200立方米淡水的海水淡化装置,为岛上6000多居民解决了吃水困难。
2001年10月,华能大连电厂首先建成了一座日产淡水2000立方米的海水淡化装置,不仅制成成本与淡水脱盐相当,而且脱盐效果要比从淡水中脱盐还要好得多,解决了工业锅炉所需高质量淡水问题,为海水淡化系统与原城市供水系统形成互补做出了示范。由于是首例,试用之初,还闹出了一个小误会,负责每月查水的供水公司抄表员看到淡水用量突然大幅减少,还以为是计量的水表出了问题,又在两个节点上新安装了水表进行计量。
与华能电厂同行的大连石油化工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把水资源再生项目作为一项主营业务的企业。该公司是大连市的耗水大户,“十一五”期间日耗水量将达到4.5万吨。2003年,企业领导经过认真的可行性研究,认为节约用水只能从开辟新水源入手,果断决定投资建设海水淡化项目。他们投资5000多万元,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渗透工艺技术,建成日处理量为55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和日产500吨的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还投巨资建成了中水回用的非常规水源装置,这在国内同行业中是独一无二的。记者在现场看到,在3500平方米的厂区里,几乎见不到工人的身影。管线一头连着大海,一头伸向海水淡化车间,海水源源不断地通过管线流进两排22个圆柱多介质滤化罐,经过三级反渗透工艺流程,海水变成了清澈的淡化水。记者品尝了刚产出的淡化海水,感觉和家庭饮用的水没有什么区别。这套淡化装置,为大连石化公司提供了每年近三分之一的工业用水,每年节约170万吨自来水,等于给大连建了一座“小水库”,也为大连石化公司节约淡水增容费2000多万元,海水淡化项目年增收1800万元。大连港集团公司在20万吨矿石码头工程建设中配套建设了日产2000吨海水淡化水项目,解决了远离城市供水系统的港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目前,大连市已相继建成5座海水淡化厂,日生产淡水1.4万立方米。
显然,无论是出于现状还是未来发展的需要,海水直接利用尤其是海水淡化都是与大连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的。记者从大连市发改委了解到,市政府已经确定把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水源加以利用和发展。由于目前海水淡化耗电量较大,其生产、经营成本高于自来水价格,以及海水淡化水又具有品质较高,适用于工业除盐水的特点,大连市目前海水淡化的主要方向仍是解决工业用水和海岛等边远地区的生活用水。据了解,从“十一五”至2020年,大连规划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有5个,建成后日产可达到近30万吨。市政府将采取鼓励政策和强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促使这些项目尽早建成,发挥效用。
相关链接
全球一亿多人靠海“饮水”
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将达到40多个。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乃至水危机已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一些沿海国家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有120多个国家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775万吨,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
据介绍,许多国家为了解决日益紧缺的淡水资源危机问题和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发展海水淡化的政策措施。
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海水淡化作为新兴朝阳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全球海水淡化的市场年成交额已达到数十亿美元,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