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测算,中国2006年累计钢产量在12月15日前后突破4亿吨。再续辉煌的中国钢铁工业在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总体产能偏大与高端产品短缺并存
中国钢总量在2006年历史性的转变为产大于需,钢价水平从2005年下半年起转变为低于国际市场,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低于国际同行,尽管有增加的出口来缓解国内市场的供给压力。
但部分高端钢材产品却产小于需,如冷轧薄宽带、镀锌板带、电工钢等钢材在包括一些并不受中方控制的合资产能投产的情况下,2006年前10月仍为净进口,进口依存度在25%以上。
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完成工业化期间钢需求总量巨大是勿庸置疑的,这从中国人均钢消费水平和完成工业化累积人均钢消费水平可以看出。但是,如果本该十年做完的事情在五年里就做完,将会造成产能峰值过高,而在工业化完成之后的需求稳定期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钢铁产能。因此,产能峰值调控应从调节需求的释放速度着手;中国钢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施进口替代仍有较大空间。
2、不鼓励钢材直接出口与钢材出口增加并存
在中国,钢铁产品被称作“三高”产品,附加值较下游装备制造业产品低,中国政府不鼓励钢铁产品直接出口,而以满足内需为主。可以预计,这种政策导向不会改变,意味着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可能进一步下调。这将加大国内市场的供给压力。
但随着产能的释放,出口还是不断增加,由此招致了来自北美、拉美、欧盟、东盟等出口目的国的贸易摩擦,他们或采取了反倾销措施,或已启动反倾销调查,或表示密切关注。贸易摩擦也会加大国内市场的供给压力。
然而,保持适度出口对中国钢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更何况是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适当加大出口有利于保持国内市场良好的运行态势,促进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集中度低与联合重组进展缓慢并存
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上,而且还体现在研发、营销、物流等方面。高产业集中度还有利于提升对上下游的话语权,降低采购成本,增强产品定价权。产业集中度低是引起中国钢铁业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然而,作为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有效方式的联合重组却步履蹒跚,这从鞍本和山东钢铁集团等案例中可见一斑。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涉及到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
尽管市场手段是中国钢铁业联合重组不可承受之重,但仍不失为最好方式。此外,政府也应加大在中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上的推动力度,如采取行政手段促进重组,对双方自愿重组的应大力推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