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仪机组人员正在组装750千瓦风机。
本报记者 潘建中 黄还春 王丹容
[题记]
在发展的T型台上
一次次的转身
是如此的华丽
从低压到高压
从电气到风能
从风能到太阳能
最是那一转身的风姿
让我们惊叹
我们知道
转身 还要华丽
不仅只是优美的姿态
更需要非凡的勇气、智慧和魄力
当所有的掌声为你响起
我们撷下那追风的背影
见证一路的艰辛
分享其间的感悟
这仿佛是一声惊雷。
2008年7月31日,随着首台1.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顺利下线,华仪集团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这台价值900万元的样机,是华仪集团从行业吹响进军风能的号角。六载强力奔跑,今朝追风梦圆,华仪为今年以来略显沉闷的温州经济,制造了新的兴奋点。
就在五年前,说起华仪,很多人并不了解;五年后的今天,华仪却连连夺取人们的眼球。从民企主板上市率先“破冰”,到成功进军新能源行业,面对经济发展新浪潮,华仪通过转型升级,一次次突出重围,实现了华丽转身。
华丽的背后蕴藏着谜团。华仪转身的成功之道在哪里?近日,记者一行三人专程来到电器之都,探寻其中的奥秘。
从为大企业生产高压配件,到自主研发生产成套设备;从连续六年成为高压电器行业领头羊,到“转身”进入风能研发领域——华仪二十余年的成长历程,就是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中获得发展的
我们的采访,是从刚刚下线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开始的。
“样机即将运往山东烟台进行试运行。六个月的调试期一过,华仪将成为全国仅有的八家有能力生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的企业之一。”华仪集团董事长陈道荣脸上写满了憧憬,“根据十一五规划,全国明年的风机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兆瓦,这可是价值600个亿的市场啊!”
这仿佛是一场宣言。
在经济形势遭遇寒流的今天,华仪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风力发电和风能开发,并有望借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实,在华仪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转型升级一直伴随着企业成长。
从起步伊始,华仪就凭借主动“转身”获得了发展先机。与乐清低压电器企业不同,华仪在进行了短暂的低压配件生产加工之后,就独辟蹊径,选择了高压电器配件生产,避开了低压电器产业群中惨烈的低价竞争,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
第二次“转身”,更像是一场细胞裂变。生产电器配件,虽然市场销路很好,但技术含量低、市场份额小。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华仪认识到,要在高压电器行业做大做强,必须有自己特色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华仪决定把突破口放在户外高压开关的研发上。这次转型升级,使华仪一跃成为高压电器行业的领头羊。
然而,就在领导业界多年、主打产品户外开关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20%的时候,华仪的又一次主动“转身”,让业界大跌眼镜:进军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和风电行业。
“如果仅仅为了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住高压电器这个产业,华仪比其他企业有着先发的优势。”回忆当年“追风梦”的决策,陈道荣坦言:“如果没有这次转型,华仪不会失败倒闭,但肯定丧失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2年,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然而,此后的五年,华仪闻“风”而动的战略转型饱受质疑。五年来没有收获一分利润,华仪却坚持了下来。
坚持,给华仪带来了期待和欣喜。去年,华仪自主研发成功78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形成了年产300台的生产能力。去年9月,华仪三台风电机组出口智利,实现我国风机整机出口零的突破。首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顺利下线,更是标志着华仪跻身国内风机先进制造商的行列。
今天,当人们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投以关注和渴望的目光时,有意涉足风电行业的企业发现,华仪已经早早地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
陈道荣颇有感触地说:“民营企业选择了发展,就是选择了不断地转型升级。华仪二十余年的成长历程,就是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中获得发展的。”
最早建起温州民营企业最大的“专家楼”,花近半资产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孜孜五载上门求一贤才。今天,当人们惊叹于华仪的华丽转身之时,转身背后,在科技和人才上超乎寻常的投入与付出,更令人叹服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完美谢幕,陈道荣和华仪12名技术人员也稍稍松了一口气。对比大气磅礴的盛会,对比激情四射的比赛,他们或许不够引人注目。但是,作为奥运场馆附近的户外开关供应商,奥运会的“流光溢彩”,离不开他们的奉献。
“奥运期间,我们无心顾及精彩的比赛场景,我们关心的是,在如此重大的盛事中,如何去展示中国的形象、展示我们华仪的形象,而安全肯定是首位的。”陈道荣脸上挂着笑容。
笑容里饱含着由衷的自豪。但如果华仪还停留在前些年的模仿引进阶段,华仪的电气设备能够成功打进北京奥运会?能敢于挑战高科技含量的风电产业?
同所有的温州企业一样,华仪的起步阶段采用的是“跟踪策略”。直到今天,陈道荣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华仪从国外引进第一套高压成套设备的生产设备,支付的货款和税款近700万元,超过企业当时总资产的一半以上。
“跟着人家走并不可耻,不承认落后才是执迷不悟。”陈道荣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追着人家的脚印走,总有一天能够追到与人并肩而行;然后再让别人跟着我们的脚步走。”
在华仪,有一则“外汇的故事”:华仪与日本东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配电自动化开关设备技术,开始生产柱上真空负荷开关。不到一年时间,华仪就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自主技术,实现了从引进技术到完全国产化,将这种断路器的价格从7万元降到2.8万元。
走过了最初的模仿引进,华仪开始致力于技术转化和自主创新。如今华仪每年把5%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每年新开发的产品有5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多达80余种。
掌握自主技术,离不开人才。为了吸引人才,1993年,在企业用地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华仪决定缩减生产厂房,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当时温州民营企业中最大的“专家楼”,让外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住进了两室一厅的住房。在华仪工作十年以上的业务骨干中,有100多名就是那一时期引进的。
华仪还有一个著名的“五年求一贤”的故事。在确定进入风能领域后,华仪急需一名领军专家。2002年,一位业内人士向陈道荣推荐时任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有着近30年风电研发经验的吴运东教授。一方是权威专家,一方是行业新军,几乎没有人相信华仪能吸引吴运东教授加盟。但陈道荣却非常乐观:新军虽然缺乏经验,但同时蕴含着潜力和机会。一次次虚心求教,一次次诚恳交流,在数十次的登门拜访后,2007年,吴运东终于加盟华仪。
待之以礼遇,委之以重任,在吴运东教授的带领下,华仪自主培养了一大批风能研发技术骨干,用了3亿多元的投入,就实现了国内同行数倍才取得的研究成果。
多年以后,国际著名的高压电器企业韩国日进公司主动找上华仪,要求技术合作,并免费提供一项复合开关技术。从花钱买技术,到竞争对手免费提供技术,时间见证了华仪技术创新之路。
让别人跟着自己的脚步走,华仪做到了。
当记者要求陈道荣总结成功转型的经验时,陈道荣低头想了想说,“转型,还要转得漂亮,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人才。如果说依靠技术创新,华仪赢得了发展先机;那么,人才无疑为华仪的腾飞起到了助推器作用。”
转投风能,一连斥资三四个亿,可四五年间产出的效益却几乎还是零,华仪“转身”之难,堪比“西天取经”。人才之缺,技术之难,耗费之巨,让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企业也望而却步,华仪却咬定青山不放松
转身,看似华丽,却要经历“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艰难”的过程。
“每一次选择转型之路,都是冒险的,却是必经的。只能一条心到底,没有退路,唯有前进。”一直端坐在沙发上的陈道荣,倏地提高了音量,他的身子微微前倾,右手紧紧握住拳头,伴着一字一顿的节奏不住地敲打着桌面,也似乎,是在敲打着那段步履蹒跚走过来的记忆。
高压电器全国领跑,却转投风能,集团内部极力反对,专家学者诸多劝阻,制造风机距离民营企业太遥远了!
可陈道荣义无反顾,大胆将华仪集团推上了“风口”,业界一片惊叹。
这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华仪人都还记得当年陈道荣说服大家的一段话:现在坐飞机到北京只要2个小时,这么方便,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当初外国多少资本家因为试制飞机而破产,多少飞行员在试飞时死亡!华仪不能再和别人在电器的一亩三分地上争饭吃,要把钱投在风机上,做中国风电行业的先行者!就是死在风电场上也心甘情愿!
“死也心甘情愿”,这需要何等的胆魄!
第一个吃螃蟹,剑指高端的华仪把“身家性命”都押进去了,未知的困难,“比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还要多”。
一举打破温州民企上市坚冰,华仪的上市为“转身”铺垫下厚实的基础。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辅导期本于2002年底结束,却因“非典”延迟;准备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不料遭遇IPO的关闸;随后,证监会暂停新股发行审核。屡经挫折,华仪仍咬定上市之路非走不可,五年磨一剑,终成功买壳上市。
闻风而动!可人才之缺,技术之难,耗费之巨,让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企业也望而却步,可华仪却在六年间,咬定青山不放松,攻克重重难关,一路“御风”!
这是一场庞大的物力、人力、财力的布局。
西行欧洲、南下印度、北上俄罗斯,一路取经,每出去考察一趟,光费用就得100万元。赶赴全国各地测试风况,一个风电场测试动辄花去上百万元。费用之大,任是再大方的老总也心疼了。
从打定主意“风转”之后,五、六年下来,华仪投下了三、四个亿,可产出的效益却几乎还是零。有过彷徨,也有过犹豫,可最终,华仪还是选择了坚定,坚定地打好这场风能开发的“持久战”。那些年,在更多人眼里,华仪成为了一位孤独的“风行者”。
今年7月的最后一天,乐清市经济开发区华仪工业园区,华仪电气首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下线。一片欢呼声中,当年曾劝阻陈道荣的一位国内知名风电专家,不由地竖起大拇指,由衷赞道:“我算服了,温州民营企业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用非常的投入,才坚持下来,其中的毅力和决心,常人难以想象。”陈道荣狠狠地吸了一口中华烟,尔后爽朗笑道,“大家可是抱着四大皆空的心态啊,一门心思只想把路子走出来,再辟一条发展门路。”
危机、危机,“危”、“机”并存,一半是危险,一半是机会。如果企业能从“危”中看“机”,避开危险,抓住机遇,在“无为”中求“有为”,就能将“危”转为“机”
对于“转身之道”,华仪给出了自己的注解。
在华仪,有一个“菜市场”理论:当菜市场里文化程度不高的卖菜农妇,都想要投资某行业的时候,意味着该行业已经没有什么投资机会。
当初,柳市皆产低压电器,华仪独独选择高压电器,独辟蹊径,不仅避开低压电器低价竞争,也成就了自己的高压领军地位。
华仪人还有一个“危机理论”:危机、危机,“危”、“机”并存,一半是危险,一半是机会。如果企业能从“危”中看“机”,避开危险,抓住机遇,就能将“危”转为“机”。
高压电器一路领军,看似是“机”,实则蕴含白热化竞争之“危”,居安思危,华仪早早开始“转身动作”;转投风能,看似是“危”,却暗藏“争抢第一口食”的先机,华仪率先往高处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做企业没有成功,只有成熟,一个成熟的企业需要把握住宏观方向。”陈道荣比喻道,宏观环境是大海,政府是指南针,而企业是大海的鱼。华仪的每一次转型,看似冒险却并不盲目,每一次,他们都敏锐地感受大海的温度,灵敏地把握政府的指南。
对于华仪的这番实践,长期关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换,这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陈道荣,这位形象粗犷、喜欢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冷静思考的温州民营企业家,以“无为才有为”,来解释华仪的“战略眼光”。
“无为”,在于不受传统思考所困,华仪按照宏观环境和规律自我发展规律,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突破。这种“无为”,换来华仪“有为”,即在诸多同类企业面临困境、苦苦挣扎之时,华仪早已突围成功,有备无患,大步前行。
“华仪这样的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率先起跑,解决的不光是商机问题,更是生死问题。”这是今年夏天的“2008中国电力论坛”上,一位浙江民营企业家如此感慨。他认为,华仪的转型之路,为其它处于困顿中的企业作出了表率。去年省“两创”年度新闻人物评选中,评委会点评说:陈道荣所率领的华仪已经从传统创业模式中脱胎换骨。
事实上,今天,脱胎换骨的华仪,已经开始寻觅新的发展机遇。继六年追风之行后,华仪开启了另一段产业追逐之路——
瞄准太阳能!华仪引进国际最尖端技术,于今年9月牵手杭州康迪斯公司,研发太阳能热电发电技术,昂首向高端的太阳能领域进军。
豪情追日,又一场全新的产业升级大序曲,在华仪已然华丽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