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是相同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是生产某一领域产品的功能群体。作为汽车行业的产业集群,它的主要功用在于能提高汽车生产的专业化和集聚行业内的各种资源,并特别在产业的分工协作中发挥竞争机制的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其2008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整体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并围绕着整车配套和国际市场,在全国形成了东三省、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和西南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已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汽车制造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代表了这个国家整体汽车工业发展的水平。如世界上汽车生产量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前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初步形成了以底特律为中心的汽车生产聚集地;后者则围绕几大整车公司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几大汽车生产“城”,像丰田公司所在“丰田城”的周边即形成了多达几万家的各级零部件配套企业群体。尽管以欧洲为代表的几个主要汽车生产国并没有像美、日那样进行集中的产业聚集,但为了降低综合成本并更好地与对手竞争,近些年也逐渐采取了更加集中和就近的生产配套格局,如大众汽车公司就在其生产基地周边城市开辟类似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园区,吸引包括中国供应商在内的世界各地的优秀零部件资源。
从管理与技术角度看,由于精益化生产和模块化技术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供应商采取靠近甚至是进入主机厂的形式,有的整车厂的某一条次装生产线实际上就是由某一零部件总成或模块供应商在那里完成组装,既保证了制造技术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库存与运输的费用,同时更节省了对西方国家而言最为昂贵的劳动力资源。
回到国内来看,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形式上更可谓多姿多彩,既有像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那样老的国有企业打造的零部件产业基地;也有像上汽集团那样以当时上桑塔纳轿车项目时形成的零部件配套群体;还有像浙江的台州、玉环等地那样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零部件聚集群;更有目前形成的多个为某一特定车型或专用车配套的零部件集散地。
如果以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零部件产业园区来论,则各种级别的零部件园区——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区级甚至是县级的零部件园区已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上百家比较有规模的零部件园区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成为支撑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标客户更加集中功能更加明确
如果说以浙江、福建、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为代表的部分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以服务售后市场、出口市场为主,没有明确的OEM配套目标的话;那么聚集在整车厂附近的零部件供应商则多为同一OEM配套目标服务,这一特点在近两年成立的汽车零部件园区中尤显突出。
就以近两年刚刚建立或比较活跃的几个汽车零部件园区为例。
陕西省宝鸡高新区(蔡家坡)汽车工业园,即是紧紧围绕陕汽集团新建的10万辆轻、微型车项目,集结了法士特集团的变速器项目、北方动力的发动机项目、陕开集团配套的轮毂和其他零部件项目、陕西通力与陕西华强的车架项目等,目前已有20多家国内骨干零部件企业签约。
以打造长城汽车为首要目的华北轻型汽车城,目前已有长城内燃机、金风帆、凌云工业、立中车轮、田野齿轮等上百家零部件企业入驻,到2010年时的中期目标是支撑保定市汽车生产能力达到8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位于山东蓬莱的北方奔驰重汽生产基地,一家公司的入驻带动了一汽山东汽改、顺达特种车改装、韩国大宇等20多个汽车制造业项目,先后吸引了北驰车轮、新桥机械、德联化工、德联仓储、荣信机械等3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产品覆盖大到车桥、车轮、传动轴、底盘、保险杠,小到车闸等200多种汽车零部件。
作为产品项目更为集中的沈阳浑南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则紧紧围绕航天三菱、新光华晨与沈阳航天新光等汽车发动机项目,已先后引进了沈阳伊仕特汽车部件、沈阳新光华晟汽车泵业、大连广城工业、沈阳一东四环离合器和加拿大利和有等配套企业。它们生产的发动机水泵、曲轴、缸垫等重点项目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而广东肇庆作为全省的几个重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之一,目前集中了规模以上汽车部件生产企业20余家,主导产品主要涉及各类汽车发动机的缸体、缸盖、缸罩、外壳、活塞、缸套、进气歧管、气门、连杆以及汽车辅件等,是一个完全聚焦于汽车发动机配套的小型零部件产业集群。
记者采访过的山东省德州地区武城县,集中了30余家玻璃钢生产企业。作为中国重汽在玻璃钢等外围件领域的一个生产基地,武城一个县就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40余家,主要生产橡塑内外饰件、模压、轮毂等,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
通过对这些产业集群的介绍我们发现,它们的产品目标非常明确,为整车提供的配套件功能更加细分,有的基地虽小,但可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特长。
新的产业集群的带动能力不可小视
与以上介绍的几个项目有所不同的是,以吸引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则显示出新型工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程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
作为中国与新加坡政府之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截至2008年6月,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1.45万家中外企业中,拥有多家属于世界500强的知名零部件公司,如德国博世、ZF,美国德尔福、杜邦,日本日立、东机工、瑞萨科技,加拿大麦格纳,英国BP等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品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已建成的8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由于有博世(苏州)技术中心、博世汽车部件(苏州)公司、德尔福电子(苏州)公司等重量级企业的加入,在苏州工业园区2642亿元的工业总产值(2007年数据)的贡献中,汽车零部件公司当仁不让地成为主力军。
上海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的前身为上海大众工业园区。从2001年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项目在安亭全面启动以来,园区入驻企业固定资产总投入超过300亿元,引进项目280多个,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13家,包括德尔福、麦格纳、李尔、宝钢阿赛洛等公司。园区初步形成了集车身、车门、底盘系统、安全系统、内饰系统等在内的汽车产业链,并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它的长远目标是全力打造和不断创新汽车技术产业链,逐步形成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
比起苏州与上海两个较早开发的工业园区,2008年才开始运营的位于沈阳大东区的沈阳汽车城上海通用北盛二期和金杯A级车项目,则随着近期德尔福空调项目的竣工投产,进一步增强了吸引相关企业跟进的拉动力。统计数据显示,华晨金杯、华晨宝马和上海通用北盛三大整车厂2008年产值均超过百亿元,整个工业园区新引入的1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所实现的产值就达33亿元。
根据规划,华晨宝马、华晨金杯和上海通用北盛的二期建设已经在沈阳大东区不同程度地展开,华晨宝马规划产量为8万辆,华晨金杯A级车产量将达到15万辆,所有产品的总产量将达到40万辆;上海通用北盛雪佛兰科鲁兹轿车和别克GL8商务车两班设计总产量将达到20万辆。
面对规划产能达60多万辆的盘子,国内外一大批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了向沈阳汽车城周边的集聚,如上汽集团属下的延锋江森汽车座椅、延锋伟世通等知名企业已经投资入园。
此外,由北京国瑞地产投入150亿元巨资、总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的沈阳国瑞汽车汽配博览中心这一汽车后市场项目,于2008年9月也已经投入运营,预计年交易额将突破100亿元。再加上与整车和零部件相匹配的物流企业,沈阳大东区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带动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省汽车相关产业的巨大产业集群。
经过对产业集群与零散分布企业的对比我们发现:产品的性价比好、利润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内;在全球采购、全国采购汽车零部件项目中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区;跨国公司在选择新的生产基地时,也会将产业集群作为主要目标区;多家公司同时启动一个新产品时,最快下线的企业仍然是处在汽车产业集群明显的区域。这就是产业集群的魅力所在。
从苏州到上海再到沈阳,向新兴的乘用车企业提供配套的高新零部件产业集群,由于其所拥有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企业和其所具有的国际化背景,这些新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对当地汽车产业乃至区域经济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渤海湾”与“珠三角”产业集群之差异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一个产业链与另一个产业链的竞争,是一群企业与另一群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是记者在较早采访一位汽车行业专家时听到的一句结论性的话语。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时下新兴起的产业集群之上,我们则能体会到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竞争对企业是多么重要。
我们暂且不看相对已经比较成熟的上汽、一汽、东风三大汽车集团背后的产业集群。拿排行国内四至六位的北京汽车集团与广州汽车集团来比较,产业集群对集团产业的作用及其潜能可能更加明显一些。
记得2008年年初,有关福汽集团或长丰汽车是否被北汽还是广汽并购的传闻,曾经引起两个集团相关人士的不满。但从现实来看,北汽控股“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广汽集团与其两大日系车合作伙伴丰田与本田的共谋发展来看,坐拥国内汽车第二集团阵容的身份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从长远来看,不论从企业自身还是当地政府的高标准要求来看,跻身国内汽车第一集团阵容或至少领衔第二集团阵容是两家企业不言自明的企盼。
从北汽出发,在支撑企业集团五大平台的零部件平台部分,北京大兴采育零部件基地的奠基和首期北汽模塑、北京里尔、IAC三个项目的入驻,标志着北京汽车规模化发展开启了新纪元。2008年北汽海纳川零部件平台建立后,已经分别与江森自控、李尔、伟世通、德尔福等著名国际零部件公司和上海延锋伟世通、浙江亚太、山东兴华、许昌远东等国内零部件强势企业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随着包括北京大兴采育与北京顺义杨镇、北京怀柔庙城三个零部件产业园区陆续投入建设,加上已有的北汽福田、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以及首钢等各种零部件配套资源,北汽环渤海湾零部件配套能力的建设全面铺开,一个完整的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呼之欲出。
反观广汽,除了集团下属的广汽部件与广汽丰田发动机外,还有共同组成广汽集团的股东资源——万向集团与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和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产业支撑。另外,集聚在广州周边庞大的日系企业配套集群,包括南海科技工业园区的爱信精机,以及日本本田、日产、丰田、日立以及德国巴斯夫等5家同属世界500强的汽配企业,与顺德、肇庆等地的产业基地联合组成了强大的“珠三角”日系零部件产业集群。
比起北汽组建的海纳川平台,珠三角日系车产业集群多为企业自发形成,基本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有较强的生命力。另外,日系零部件企业秉承了其在日本与整车企业或主机厂那种抱团而战的协作关系,以极快的发展速度在珠三角地区战胜了先期扎根中国的欧系与美系供应商,使得最终产品——整车规模迅速扩张,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成本大幅下降。
与之相对应,渤海湾地区配套体系的优缺点与珠三角区域正好相反。以北汽未来主打的海纳川零部件平台来看,旗下各企业大多将由北汽控股主导并保持许多国有成份,这恰恰是未来北汽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特色。如何使各个单一的来自不同体系的零部件企业充分发挥北汽一盘棋的功力,是考量管理者的一大难题,大概不会像珠三角日系企业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以北汽准备扩张到整个环渤海区域的雄心壮志,北京地区的产业集群与天津、河北甚至是辽宁、山东等区域不同体系之间产业集群的协同与融合,决定了北汽集团甚至是整个环渤海汽车圈的兴旺与否。况且北汽在与集团外的配套体系协同之前,还要首先解决集团内部各个零部件体系间的协调问题。这看来也并不比珠三角的日系关系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