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对风电发展高度重视,世界风电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自1996年以后,全球风电装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风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
中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资料,中国离地10米高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千瓦,5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比10米高度多一倍,为5亿多千瓦;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千瓦。
风电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近200公里宽的地带;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自治区)沿海近10公里宽的地带;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的一些风能丰富点和东部近海地区。
尽管资源比较丰富,但中国风能资源分布与电力需求仍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东南沿海地区电力需求大,风电场接入方便,但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可用于建设风电场的面积有限;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用于建设风电场的面积较大,但电网建设相对薄弱,且电力需求相对较小,需要将电力输送到较远的电力负荷中心。
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发展这种技术在经济上比较可行,因此发展前景良好。
具体来说,中国大型并网风电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1986~1993年为初期示范阶段。主要是利用贷款建设小型示范风电场,政府主要给予资金方面的扶持,如投资风电场项目和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
1994~2003年为产业化阶段。1994年,中国原电力部规定电网管理部门应允许风电场就近上网,并收购全部上网电量,上网电价按发电成本加还本付息、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高出电网平均电价部分的差价采取均摊方式,由全网共同负担,电力公司统一收购处理。这一政策促进了风电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停止执行,过高的成本阻碍了风电产业的发展。
自2003年开始为规模化、国产化阶段。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组织了全国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场选址工作,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盲目开发风电,为国内风电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有了法律的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风险初步降低,投资者投资风电产业的热情提高。
随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风能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风电制造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中国风电产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风电机组制造是风电场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一方面由于风电项目规模较小、规模化效应不明显,使得国内风电产业投资构成中除风电设备外的其他费用所占比例较大;另一方面是风电机组的价格较高,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风电机组主要依赖于进口。因此,要降低风电建设的费用,一方面要扩大风电建设规模,另一方面需要解决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的问题,大力发展国产风机。
中国风电机组技术开发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中国第一台200千瓦风电机组的研制始于1984年。总体来说,当时中国风电机组的研发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
国产风电设备真正从科研走向市场,是从1997年国家“乘风计划”的支持开始的。先进、主流的风电技术主要掌握在丹麦、西班牙、印度等国家的企业手上,中国主要通过支付技术转让费购进全套制造技术、与国外公司合资生产、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风机技术,同时进行自主研究试制。
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单机大容量、变桨矩、变速恒频、直驱式。目前国外主流风电机组已达到兆瓦级,采用的是变桨变速的主流技术。中国国内风机整机制造企业已基本掌握的是兆瓦级以下风机机组的制造技术,技术类型为定桨定速技术,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0年前的主流机型和技术。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风电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国际风电市场也是如此,风电机组设备及其零部件供不应求。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年将建成500万千瓦风电机组,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按照每千瓦设备造价6000~7000元的估计,2006~2010年平均每年约有50亿元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速超过30%;2010~2020年平均每年约有150亿元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速超过20%。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和巨大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进入风电机组制造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同时符合中国政府对风电项目70%国产化率的政策要求,一些国际风电设备制造巨头也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今后,国内风电设备市场在国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