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欧,中国国家电网选择了一条迥然不同的发展路线,而这一事实将对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在多数人尚不知智能电网为何物时,这项新技术便突然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4月份,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总投资高达45亿美元的智能电网计划,奥巴马随后要求美国国会尽快通过相关立法。
但市场预测,智能电网规模估计将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一份来自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说,到2030年,智能电网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200亿美元直线上升至1000亿美元。
而欧洲的计划则走得更远。2005年开始,欧洲就启动了智能电网技术平台,目标是提出开发欧洲2020年的电力网络的愿景。今年,欧盟公布了它自己版本的超级智能电网(SuperSmartGrid)计划。
尽管此前很少提及智能电网,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也迅速融入了全球性的大合唱。今年5月份,国家电网在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宣布了中国版的“坚强智能电网”构架。
相比来自美国政府系统的4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中国智能电网的投资数额可能更为庞大。一位电力行业内部人士对CBN记者透露说,按照内部的一项初步估算,仅2009年至2011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可能带动的投资总计1万亿以上,2012~2015年达到1.5万亿元,2016~2020年达到2万亿元。
但直到目前,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理解却有一定分歧。相比美欧,中国国家电网选择了一条迥然不同的发展路线,而这一事实将对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不同的解读
在中科院院士余贻鑫看来,智能电网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高级计量体系AMI、高级配电运行体系ADO、高级输电运行体系ATO、高级资产管理体系AAM。他是国内较早研究智能电网的专家之一。
但基于上述框架,美中欧已经形成了三个版本的智能电网概念。美国的能源部认为,智能电网必须适应一种趋势,即电力产业需要从电源中心化、电力网络生产者控制的模式,转向去电源中心化和具备消费者互动的模式。而欧洲对智能电网的定义则同美国相似,不过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在2009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研讨会上,CBN记者遇到了中国电力[2.601.17%]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在他看来,各国建设智能电网的出发点就有不同之处。
胡学浩表示,美国发展智能电网的驱动力主要为提高供电的可靠性,避免发生类似“8·14”的北美大面积停电事故,并防止恐怖袭击等,而欧洲国家发展智能电网主要源于供电的安全性问题,即一次能源的缺乏、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以及供电能力以及环境问题。
“欧洲的分布式能源比重较美国更高,欧洲的能源政策较美国更加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尤其是鼓励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发展,在智能电网的接入方面更强调对分布式能源的接入。”胡学浩说。
但在我国,国家电网对智能电网则有另一种定义。其定义为: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中国版智能电网争议核心
目前,中国版智能电网争议的核心在于,究竟是以输电建设中的特高压所依托的“集中式”能源供给为主还是以配电中的分布式能源接入为主?
分布式电源是指建在用户端的能源供应方式,包括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燃料电池和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等多种形式。而现有的集中式能源则包括特高压网络需解决的大煤电、大火电、大水电和大核电等能源。一般而言,分布式能源则更为清洁、高效,所以欧洲和美国在分布式能源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解释为什么要发展智能电网时就说,智能电网是激发风电和太阳能的关键,将促使人们使用更少的能源并对抗气候变化。
在国家电网讨论智能电网时,中国能源网总监韩晓平曾被邀请参加相关座谈。他对记者透露说,当时他就对电网公司很明确地表示,如果现在还不发展分布式能源,就可能不能真正理解智能电网。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5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们认为,智能电网应该是清洁、高效、分布式的电网,但也有不同的意见。”
但是,一些客观的条件仍在限制中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
比如,目前国家对分布式能源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项目建设尚不规范。同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办法,影响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应用。
更为直接的因素是,由于发电成本还未大幅下降,分布式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经济优势并不明显。而在技术上,因分布式能源具有供给不稳定的特征,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储能是现在国家都在考虑的实施智能电网建设的问题。
巨大的阻力
事实上,现有的基础条件对各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模式影响深远。
目前,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网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网架结构稳定、成熟,具备较为充裕的输配电供应能力,电网新增建设规模有限,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偏重于配电层面技术的开发。
但对于中国来说,目前75%的装机来自火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非常小。中国的电力需求在过去几年中每年增加10%~15%,且新近建设和计划建设的大多是集中式大电源,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偏重于输电层面技术的完善。
另外,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输配分开后,美国的电力市场交易相当活跃,具备了互动式电力交易的条件,但中国目前电力市场还未成型,仅仅是行政控制的电价就对配电层面的电网的互动性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国家电网的相关人士对CBN记者解释说,目前中国版的“坚强智能电网”首先要满足电力负荷需求,在前期保证输电、变电的智能化建设,要保证供电安全可靠性,要满足经济意义和节能,最后保证电能质量和可再生能源接入和电力市场化。
事实上,中国版的智能电网尽管在输电网络上有特高压作为“骨架”,但配电网的建设实际上更值得关注。
自电力厂网分家后,我国的电网建设投资便远低于电源建设,而配网建设是较输电网络建设更为薄弱的环节,去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就已经充分暴露了配网投资“缺血”的问题。
就电网的数字化来说,我国配电自动化覆盖范围不到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实用化水平较低;由于技术不成熟、网架结构调整频繁、运行维护力量不足等原因,大部分配电自动化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配电网技术和管理制度欠缺,亟待完善;储能电池制造与大规模应用等技术方面也均落后于发达国家。
特别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除了接入分布式能源外,配网承接了通信科技、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等提升居民服务的核心功能,每一项服务背后都是一项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光靠电网一家投资显然无法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