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形势紧迫,新能源领域的风电与太阳能光伏产业被视作可能拉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各地方的新能源相关投资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一些无序状态。政府对“朝阳行业”预警,是担心“绿色泡沫”风险越积越大,起步便重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老路,而后弊病丛生,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多晶硅厂商有效供货能力将达8万-11万吨,而预期全球有效需求只有6万吨。由于供需形势逆转,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多晶硅价格已从最高500美元/公斤降到目前的70美元/公斤左右。然而,目前我国20多个省近50家公司还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而从国内相对成熟的风电行业来看,情况也不乐观。从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从事风电整机生产的企业2004年仅有6家,到2008年底已达70多家,但只有约20家厂商有成熟的产品下线,多数新进入的企业还处在建设或产品试验阶段。按投建规模计算,这些企业的风机产能可达3500万-4000万千瓦,但预计国内风电场的建设速度仅能维持在年装机容量1000万-1500万千瓦之间,未来供给也将大于需求。
当然,发展新能源乃大势所趋,更多资本流入能推动新产业快速上路。在《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在过去5年里连续实现翻番,到2008年底累计装机约1215.3万千瓦,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但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要追求更具质量的增长,我们必须清醒看到,近段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在风电领域“跑马圈地”的行为明显,只重视装机容量而忽视上网发电量,导致风电产能盲目扩张,这种资源浪费无益于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泼一点冷水”是及时和必要的。目前值得警惕的还有一点,传统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技术或原料的老毛病,在新能源产业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而这一隐忧,可能导致新能源产业“高开低走”,阻碍我国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
比如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我国很多加工制造项目并未掌握关键的单晶硅与多晶硅提纯技术,但这是产业核心所在。而在风电制造方面,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当2.0-3.0兆瓦的风机早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时,国外风机巨头为保持技术垄断,并不愿意向我国输出2.5兆瓦以上级别的风机制造技术,国内企业只能引进1.0-1.5兆瓦级机型,并且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风电设备进口金额近亿美元,主要就是关键零部件进口。
长此以往,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虽迅猛,但又将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只能在规模上做文章,扮演赚取加工费的角色,我国新能源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别人的“盛宴”。
发展新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更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新经济增长点。要防止我国新能源产业“高开低走”,陷入低价恶性竞争怪圈,防止其盲目扩张制造“泡沫”,令国内经济错失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就必须从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入手,扭转我国企业整体科研实力特别是基础理论领域长期滞后、国家相关政策过分强调应用领域研究的不利局面,从长计议,推动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率提高。同时,相关部门还要积极统筹规划,进一步研究能源发展布局和比重,在制定能源发展总体规划时,要考虑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提高环保标准,避免全国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