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40余年的民主论证,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决议》,三峡工程终于进入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仪式在湖北宜昌的中堡村举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在此过程中,我国水利发电设备制造业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10月29日,三峡右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经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至此,三峡大坝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其中左岸电站14台机组的设计制造以国外企业为主,国内企业参与;右岸电站12台机组,其中8台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机组。 通过一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联合设计、分包制造”的独特技术突围路线,为我国设备制造企业站在“世界一流”的技术起点上,也为他们未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9年6月30日,三峡电站左右两岸26台机组实现了投产以来的首次全部同时并网发电任务,一举创下三峡电站出力新高。据悉,截至2009年上半年三峡电站已实现累计发电322.3亿千瓦时,历年累计发电高达3199.9亿千瓦时。
核电
1981年,我国第一座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建造和运营的30万千瓦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获到批准,并与1991年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96年,东方电气集团获得国家核承压设备制造资格许可证,依托广东岭澳一期10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作为法国两家跨国公司的分包商,参与了蒸汽发生器等8台核岛核承压关键设备、汽轮发电机组静止及辅助系统设备的制造。在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的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品牌CPR1000示范工程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中,由东方电气生产制造4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制造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反应堆厂房环吊等设备均实现国产化,核岛主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等一批关键设备的自主化比例大大提高。
就核电而言,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已建成秦山、岭澳、大亚湾、田湾等6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3%。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快核电发展步伐,核电建设由积极推进迈向加快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例将达到5%,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
葛洲坝
葛洲坝水电站是中国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1971年开工,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大坝顶全长2606.5米,最大坝高53.8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兼顾兴利,防洪和通航功能。作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反调节工程,位于三峡大坝下游38千米处,它的成功实践,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了实战准备。
电站为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共安装19台12.5万千瓦和2台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一期工程于1981年1月4日胜利实现大江截流,同年7月30日二江电厂第1台17万kW机组开始并网发电。二期工程于1982年开始全面施工,1986年5月31日大江电厂第1台机组并网发电,1987年创造了一个电站1年装机发电6台的中国记录,1号船闸及大江航道于1988年8月进行实船通航试验。1988年12月6日最后1台机组并网发电,整个工程约提前1年建成。
特高压
2004年12月27日,国家电网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建设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国家电网”的构想。前后不到20个月,2006年8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晋东南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项目核准的批复》,正式核准了晋东南经南阳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该工程起于山西长治,经河南南阳,止于湖北省荆门变电站,联接华北、华中电网,全长约653.8公里,工程静态投资56.88亿元,动态投资58.57亿元。
2009年1月6日,第一期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通断电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其中,该示范工程在输电距离、输电容量等方面创造多个世界第一,其所用关键设备绝大部分由国内重点制造企业承担研制,填补了国内百万伏级电压等级的空白,并使带动我国电力设备行业的整体技术、生产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到2010年前后,纵贯南北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将把华北和华中紧密联系起来。到2020年前后,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将基本形成,国家电网跨区输送电容量将超过2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0%以上。
抽水蓄能电站
我国自六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1968年和1973年先后在中国华北地区建成岗南和密云两座小型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广东省从化市黄竹,总装机容量4.2万千瓦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以总库容3.26亿立方米的流溪河水库为调节水库,电站新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利用大亚湾核电站夜间多余的电力抽水蓄能,白天发电,电站主体工程1990年8月开工,1994年完成。此后,我国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及设备的研发,截至2008年,我国已建成抽水蓄能电站20座,在建的11座,装机容量达到1091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35%。根据初步研究,核电、风电与抽水蓄能电站配套容量比例约为1:0.25。按照2020年建成8600万千瓦核电和1.5亿千瓦风电计算,大约需要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容量将超过5000万千瓦。
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西部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中,西电东送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从2001~2010年,西电东送项目的总投资在5265亿以上(不包括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在中国版图上可谓“遍地开花”,同时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如此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也从未有过。顾名思义,西电东送重点在“送”,要送就要有通道。西电东送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将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西电东送这一伟大工程,为西部省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将改变东西部能源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对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西部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相比,西电东送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东部的工程,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城网、农网改造
自1998年到现在,国家投资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即:农网一期建设与改造工程、农网二期建设与改造工程、县城地区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完善农村110kV和35kV电网结构,重点建设10kV及以下工程,优先安排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危及安全的线路改造,促进农村电网可靠、安全营运、提高经济效益。
农网改造应坚持“安全、经济、中等、适用”的原则。
农网改造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通过农网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用电条件,实现“一户一表”,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达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目的,意义重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城市电网是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电网具有重要用户集中、用电负荷密集的特点。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用电负荷陕速增长,特别是与近年来电源建设全面加快相比,城市电网建设滞后的问题日益凸现。据不完全统计,即使是在电网建设加快的“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电网投资也分别仅占整个电力投资的25.7%和34.7%,这与电源和电网的合理投资比例4:6仍有差距。1998~2000年,国家为进一步拉动内需,出台了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政策。为了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城市电网建设改造也大规模地在各城市进行。城网改造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城市110kV变电所、城市高压配电及配电网络规划、建设等。
多晶硅
自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我国掀起了一波多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产能将超过23万吨。其中,已投产和即将投产项目初步统计有20个,这些企业的规划总生产规模超过15万吨,总投资700多亿元。目前,已经投产的规模逼近3万吨,即将投产的规模近3.5万吨,这构成中国多晶硅项目大军的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紧随其后,国内在建项目还有20个,规划总投资突破600亿元,总规模超过8.7万吨;尽管没有明确的竣工、投产计划表,但这些项目中,付诸实施的建设规模已经超过了3万吨,总投资逾290亿元。
大规模的多晶硅投资,的确解决了我国光伏产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除极少数企业外,多数项目的技术水平相比国外企业仍然有较大差距,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多晶硅,作为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基础生产原料,在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因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与传统产业钢铁业同时遭到“点名”。
太阳能电站
2007年,兆瓦级太阳能电站在上海崇明试运行,也不过2年的时间,国内太阳能电站等级得到迅速提升。特别是今年,太阳能建设更被提上日程,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引起各界关注便足以证明。
而如今,国庆节前夕,我国第一个10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尚德石嘴山5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期10兆瓦项目,已实现并网投产。
如今光伏发电在历经上原材料、上网等一系列问题后,价格惟恐将成为太阳能全国推广的最后一个瓶颈。扫除这个障碍,太阳能规模推广必将指日可待。
新能源企业上市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以20.35美元的高价成功叩响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大门,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天该股股价表现强劲,飙升了40%。
“环保节能产业需要政府大力补贴和扶持,是不会赚钱的。”长久以来在国人心中对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印象。而无锡尚德以太阳能产业造就的首富神话,则让人们大跌眼镜:原来节能环保产业是可以赚大钱的,一个束缚人们许久的悖论被打破了。
随后,有关新能源企业上市的捷报更是接踵而至。在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半年之后,天威英利随即也实现上市,不甘示弱的风电企业更在跃跃欲试,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企业登录深交所……
一系列大动作无一不在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已经通过资本市场活跃的股市谋求商机。
超导电缆
超导电缆的优越性让市场很那抗拒它的魅力:损耗低,损耗不足常规电缆的十分之一;容量大,电流输送能力是常规电缆的3~5倍;节约金属和绝缘材料,1公斤超导电缆能完成77公斤普通电缆的传导量。
根据电线电缆行业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10千伏及以上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年需求量约为10万公里,假如其总量的5%被高温超导电缆所取代,则高温超导电缆在我国每年的需求总量将会达到5000公里,超导电缆在电网上大面积地应用,电压不用升得太高,损耗可以大大减小,将根本解决“西电东送”等长距离大容量送电问题。
国内来看,2004年,云电英纳承担了中国第一个超导电缆项目的制造任务;2007年,由中科院牵头、甘肃长通和河北宝丰制造的75米长超导电缆已通过了863项目专家组的验收;永鼎股份的高温超导材料项目已被列入吴江市“十一五”重大项目专项规划……超导电缆已成为线缆领域继光纤光缆之后的又一块大蛋糕。
风电设备发展
1989年,金风科技引进13台丹麦BONUS公司150kW风力发电机组,建成当时国内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风电事业的序幕。
今年10月华创风能有限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3.0.兆瓦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也已实现成功下线——我国的风力发电机组等级也由150kW发展至3.0MW。
从引进技术至开发核心技术,我国的风点设备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今年中国第一台、同时也是亚洲第一台海上风机日前在东海大桥畔安装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已经正式迈开步伐。
而从技术上将,无论是双馈式风力发电机,还是直驱永磁技术,我国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