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工博会看中国制造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走过了漫长又曲折的道路。2009年,在建国60周年之际,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为祖国华诞献上了一份丰盛厚礼。在这份厚礼中,“中国创造”无疑是最沉甸甸的。当我国制造业正发生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蜕变,走过11个年头的也见证了它的成长。此届工博会是历届以来展出我国自主研发产品数量最多的一届,真正成为向世人彰显中国制造业水平、演绎“中国创造”的盛会。
“中国制造”永远只是在后面爬行
走遍世界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中国制造”的印记。曾有一个美国人说,没有中国产品的一年,他们是没有办法生活的。确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无论从种类、数量、门类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格局和程度来看,都渗透到了世界消费者方方面面的生活中,“中国制造”在外国人眼中就代表了中国制造业。
然而,这句乍听上去像是赞美的话语,却又像是一副枷锁,将中国制造业牢牢地拷在了“中国制造”的范畴里。中国拥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潜在市场,这吸引了无数国外企业进驻,将中国当作了其产品生产加工出口的“工厂”。可是,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身后,换来的只会是低水平的技术,站不到世界领先技术的前列。依靠低廉劳动力和产品加工所带来的利润也远不及掌握自主产权和关键技术所收益的十分之一。若还要靠向外国购买技术的方式发展自己的经济,那也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周绍朋曾说:“中国长期必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才能创造,反过来创造才能创新,永远在后面爬行,我们改革开放多少年?”
或许,在改革开放初期,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中国制造”确实是中国快速发展经济、引进国外技术的唯一方法。但是,以中国现今的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依旧单纯地依靠“中国制造”拉动国民经济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进阶,才是让发展“跑起来”,并持续“奔跑”的唯一途径。
古有“四大发明”,今有“中国创造”
提到中国的创造发明史,有无人不知令国人自豪的“古代四大发明”。回顾中国的过去,我们看到她在科学技术上曾经的辉煌,这些灿烂历史都曾经改变整个世界。但是,倘若将时间跨度缩小,自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创造上就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令人扼腕。
但是,自从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政府企业,都意识到了: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使企业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掌握能在某一领域的领跑技术,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将腰板挺得更直。
在历届的工博会上,这种后来居上的形势亦有所体现。在工博会初期,主要以吸引外商、提供产权技术交易平台为目的,到了2005年第七届工博会,“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成为了此次工博会的主题,中科院首次在工博会上设置了“知识创新工程成果展”,带来236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由此,工博会成为了一年一度展示我国自主创新实力的代表舞台,在国际上享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她作为面向世界的窗口,向世界传达了一个讯息——中国制造业正迈着自己的步子,逐步打响“中国创造”品牌。
事实上,在本届工博会中,我国企业已经带来了不少在国际领域最尖端的技术。例如ABB公司全球首发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精度最高的六轴机器人——IRB120就是由我国机器人研发中心自主开发的机器人产品,填补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空白;齐齐哈尔二机床的数控落地镗铣床的七轴五联动的大角度转换允许其在加工工件内加工任意曲面,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由上海三鑫全球独创的微型激光投影机使投影机如手机般随时随地光影随心,领航激光影像时代。这些产品都体现了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低碳经济——“中国创造”主旋律
在上世纪,世界工业进程迅猛,但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沉重。据世界银行统计,1900年至2000年,全球共消耗天然气、煤炭、钢铁分别高达2650亿吨、1420亿吨、380亿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指出,鉴于21世纪全球创造的经济规模是20世纪的3-4倍,很难想象,“中国制造”还能以20世纪的“耗能速度”来支撑。因此,如何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成了“中国创造”的最大课题。
在此届的工博会中,这一课题也得到充分体现。在环保技术与设备展区,上汽集团最新研发的“上海牌”插电式燃料电池轿车以动力蓄电池为主能源、燃料电池环保系统为辅助能源,克服了其他国内外混合动力产品的技术堡垒,将这一更先进的关键技术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在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区,上海机床厂拿出了用干冰替代石化资源的最新冷冻技术,环保节能;在航空航天展区,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架支线飞机采用低油耗先进涡扇发动机,既提高了飞机的使用经济性亦节省油耗。在高校展区,亦有不少高校将目光瞄准了节能环保。牛文元说,发展低碳经济应包括多个技术体系的突破:低碳乃至零碳的能源开发技术体系,能源效率提升体系,节能和"再制造"技术体系,智能电网体系和储能技术体系等。这些也是“中国创造”今后发展和致力的方向。
中国制造的脊梁是什么?
在2007年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曾以“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为评选主题。而在工博会上,我们要问自己,中国制造的脊梁是什么?如今,中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中国创造”应是继“中国制造”之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民族在未来世界范围内呈现良好态势,发挥实力、引领世界创新的“中国脊梁”。
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总导演李彬彬曾说,中国企业中有不少怀揣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领军人物,他们阳刚的性格正是中国制造业的底气,通过他们的奋斗,将“中国创造”这根脊梁顶得更高,立得更直,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