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前景,一直是罗克韦尔自动化博览会(Rockwell Automation Fair)探讨制造与自动化方面的前瞻性话题的主题论坛之一。每年都汇聚全球主流媒体、商业领袖、制造业专家、行业协会以及制造业客户,探讨可持续制造的技术和关键话题,迄今已历时九年。
继集成架构、制造业融合之后,全厂优化,成为“制造业前景2009”的制造业自动化新理念。
可口可乐北美公司首席工程师 David Bynum,保洁公司控制信息部技术部部长Jeff Kent,美国AMR 研究公司副总裁、研究员Roddy Martin,以及gongkong董事长孙慧昕以嘉宾身份出席了此次论坛,在罗克韦尔自动化全球市场与渠道部副总裁鲍勃•艾森布朗先生的主持下,与全球媒体一起解读了全厂优化的内涵、探讨了全厂优化的价值及前景。
罗克韦尔自动化博览会“制造业前景论坛”,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孙先生对“全厂优化”的精辟、独到见解赢得了包括罗克韦尔自动化全球CEO Keith先生在内的与会人士及媒体的认同。
孙慧昕:
全厂优化就是以自动化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将自动化由单纯满足企业设备、生产流程控制需求,上升至企业经营与管理需求。是自动化超越生产力的新价值,是企业竞争力的优化。
全厂优化是信息化时代自动化的必然发展,也会催生新的自动化商业模式。
要理解全厂优化,首先我们要转变的是视角。当你用一个企业经营与管理者的视角去看时,全厂优化就是企业生产、销售与管理的优化。其范围就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范围。涵盖企业横向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纵向的设备、生产、管理,包含企业物流、信息流、现金流的全过程。
所以,理解全厂优化不只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商业逻辑问题。
在技术上,全厂优化是自动化融合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在商业上,全厂优化是新型商业模式对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这些模式包括:局部竞争到全面竞争;单体竞争到供应链竞争;生产能力竞争到生产力+流通能力竞争;行业存在形式到商业模式竞争;追求市场份额竞争到快速响应市场能力竞争;由广告、价格战转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未来的工厂我们可以想见的情景是:销售的订单经过企业订单管理系统的整合,直接下发到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依据订单完成多批次个性化需求产品的生产;原材料订单会自动分解到供货商的生产线;可视化管理系统完成生产数据存储与分析;MES与ERP、CRM系统无缝集成;数据挖掘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一个从供应链到管理高度整合的系统,正在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资金周转率、最灵活的生产能力,实现完美工业。
自动化工程师已经到了必须转变自动化观念的时候了。自动化不再只是自动化。
鲍勃艾森布朗:
孙先生,你认为用户在执行全厂自动化优化的时候,遇到的难题都有哪些?对中国用户而言,与全球用户有哪些共同和差异。
孙慧昕:
首先是观念问题。如何让自动化工程师从传统的“控制”观念转变过来,能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去看待实施全厂优化的意义;能从粗放式控制到精细化控制、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中发现商业价值。
二是成本意识问题。全厂优化必然意味着更高的初期投入。企业的决策者或自动化工程师需要选择的是:关注可见的初次投入成本,还是忍受高能耗、市场响应慢、管理效率低下等隐性成本?
三是选择问题。与欧美国家相同的是,中国用户对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及设备并不陌生。不同的是,中国用户面对的是市场上所有国际自动化供应商共存的局面。一个技术到理念全新的自动化供应商能为企业赢得现在及未来的竞争力,但不当的实施可能会造成企业投资的损失。
四是整合问题。对已经应用多个品牌的工厂而言,存在系统整合问题。如何打通不同系统之间、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的瓶颈是自动化工程师经常面临的苦恼。这一问题已为自动化供应商所共识,工业网络通讯、OPC等已是现阶段不错的选择。但现代工业更期待一个统一架构的自动化系统。
中国制造业正在积极寻求制造业升级之路。品牌、创新、高附加值将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新特征。
当一个企业不能简单的通过增加生产线、扩大产能、低价格去应对市场需求,赢得竞争时,他该怎么办?当然是在企业创新、生产、管理上寻求核心竞争力。对转型期的制造业而言,全厂优化将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鲍勃艾森布朗:
您认为,在把控制与信息系统与外部供应链相集成的时候,客户必须要做好哪些事情?
孙慧昕:
供应链的竞争已经开始了。
供应链要求的是协同,这有点像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你的企业想做那块最短的木板吗?所以,供应链要求链条上的每个企业都能具备相同的管理优势、创新优势、生产优势,以确保供应链的竞争力。
对上游而言,下游企业要有准确的商业预测与生产计划;对下游企业而言,上游企业要有快速的响应和物流。
当订单管理、生产预测等IT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时,对每个企业的生产线都提出新的挑战。因为:生产线是支撑这一系统的关键。再先进的信息化系统都需要执行,如果生产线不能有效执行,那么信息化也就失去了意义。用中国话讲这叫“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你首先需要一个高度柔性的控制系统。
但只有控制系统还远远不够。企业内部要完成自身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整合,这样才能满足供应链对企业的要求。2008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工业与信息化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未来的制造业企业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部门:自动化与信息化部。当然,我希望负责这个部门的是搞自动化出身的工程师。
鲍勃艾森布朗:
为了帮助用户应用全厂自动化优化,你认为世界领先的供应商应该那在些方面提升能力?
孙慧昕:
我一直在为用户呼吁的一件事是:统一架构的平台,尤其是统一的软件架构。
自动化的顺序控制、过程控制、传动控制、运动控制的不同领域,长期以来是一种独立研发、发展的过程。即便综合性自动化厂商也在系统研发方面有所滞后。PC因windows而统一,自动化界尚无法出现这样的成功模式,但在同一供应商中,至少可以实现。所幸我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伟大的技术一定是简单的技术。让自动化简单化,是供应商需努力的方向。
自动化服务的是工厂用户,行业不同,需求各异。所以,自动化供应商要具备足够的复合型KNOWHOW。高度复合行业KNOWHOW的自动化供应商将会更能理解、满足用户需求,甚至能为用户提供整体设计、咨询、实施方案。这也会演变为自动化的一种商业模式。
产品,是过去40年自动化最主要的商业模式。未来,自动化供应商需在商业模式上有所转变—走向服务化。用户购买的不是自动化产品,而是有自动化功能的设备;用户购买的不是设备,而是生产需求。所以,自动化行业本身也将为商业模式的趋势所改变,谁能率先在这一趋势中转变,谁将赢得未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