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近年来,低压电器行业获得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活跃,数量大幅增长。专家预计,不久的将来,低压电器不但会成为生产大国,而且会成为出口大国,但高端产品的研发仍将是今后行业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行业获得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活跃,数量大幅增长。去年低压电器产品进出口额已达18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8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出口额达到4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并将以近30%的速度增长。
专家预计,不久的将来,低压电器不但会成为生产大国,而且会成为出口大国,但高端产品的研发仍将是今后行业的主攻方向。
市场潜力巨大
低压电器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产品用途广泛,市场潜力巨大。
行业统计资料显示,国产低压电器产品约1000个系列,产值达200亿元,具有规模以上的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目前,低压电器产品处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技术水平,第四代产品仍在开发研制之中。
随着国内电力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低压电器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化、可通信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低压电器将成为高档产品。第一代产品将于2010年退出市场,第二代产品将成为低档产品,第三代产品和部分第二代产品将列为中档产品。
目前,国产中、低档低压电器基本上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但国产高档低压电器除个别产品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平分秋色外,大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国内市场对高档低压电器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预计“十一五”期间,高档低压电器产品的进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相关规划,“十一五”期末,国内发电装机容量将接近8亿千瓦。到2020年,国内发电机装机容量将达到11.86亿千瓦,从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低压电器行业的市场容量与电力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国内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必将为低压电器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按照“十一五”期间新增发电设备需要的相应配电设备,以及现有电力设备更换与维修的需要,预计万能式、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小型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漏电断路器等产品的需求量将达到22557万台。随着低压电器产品档次的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400亿~500亿元。
技术有待提高
低压电器行业面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以及相关企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的形势,行业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由于很多外国企业都在加大投入力度,纷纷进入低压电器领域,致使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威胁着国内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产低压电器产品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低压电器行业的整体技术及生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且数量过多。行业统计数据表明,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由建国初期的数百家,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家。由于企业的数量众多,导致经济资源过于分散,企业缺乏效率。在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均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不到10家。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和竞争力。
区域产品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据统计,低压电器行业生产趋同化现象严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能源、原材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低价竞争现象严重。
装备相对落后,缺少自主品牌。从全行业来看,技术装备先进、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企业为数不多,缺少大批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自主名牌产品。同时,产品在设计、耐用、环保,以及美观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呈现四大趋势
国内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低压电器的需求大幅增加,为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发展迅速,随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智能化、可通信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低压电器将填补国产高档低压电器产品的空白。
目前,国际上部分先进低压电器生产企业在发展高档产品的同时,一直在觊觎国内中、低档低压电器市场,并正在积极开发经济型的低压电器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抢滩国内中、低档市场。
未来几年,随着全行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电子、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将对低压电器元件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原有产品继续完善性能、功能、提高质量的同时,将推出一批新型产品。
未来低压电器产品的发展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低压电器产品智能化。在现代化电站和工矿企业中,已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与之相配套的低压断路器提出了高性能、智能化的要求,并要求产品具有保护、监测、试验、自诊断、显示等功能。
产品电子化。在现代化企业中,采用PC控制系统代替由电气—机械元件组成的系统,已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主流。该系统要求电器产品具有高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还要求触点能可靠接通低电压、弱电流,触头断开时的电弧不能干扰电子电路的正常运行。
产品组合化、模块化。将不同功能的模块按不同的需求组合成模块化组合电器,是当今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方向。在接触器的本体上加装辅助触头组件、延时组件、自锁组件、接口组件、机械连锁组件及浪涌电压组件等,可以适应不同场合的要求,从而扩大产品适用范围,简化生产工艺,方便用户安装、使用与维修。与此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