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示——
1月29日,本报在7版刊登《重点行业发展迅猛 形成规模尚需扶持——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上)》,分析了我国安全产业的地区发展状况,并对其中六大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对分析。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安全产业发展,使安全技术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安全产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是,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引导,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完善,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从事安全产业的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安全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安全健康发展。
因此,工信部和国家安监总局在《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安全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把安全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
市场展望
安全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理论,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是我国安全产业的形成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对安全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安全产业的热潮,特别是矿山安全及应急避险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安全产业进入了黄金成长期。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任务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工业生产规模和就业队伍不断扩大,重工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生产装置的复杂性、危险性不断增加,对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及关键技术研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安全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安全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培育100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示范企业、开展安全生产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1000项新型实用产品的遴选工程、创建5个安全产业示范园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颁布实施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对从事煤炭生产、非煤矿山开采、建设工程施工、危险品生产与储存、烟花爆竹生产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及其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为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上的支持和财政上的保障。
专家预测,近几年内,我国将产生上万亿元的工业安全防护、安全监控检测及应急避险装备市场需求,而劳动防护用品、安全评价咨询、安全文化宣传等产业发展空间将更为巨大。预计2020年以后,安全产业将进入成熟期,形成每年数万亿元产值的市场空间。
政策支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安全产业的认识日益提高,在近年出台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中,对安全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充分重视。
在2010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安全产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其中提出要制定促进安全技术装备发展的产业政策,把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纳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范畴。
2011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印发了《2011年加强工业和信息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点》,把培育安全产业列为工作要点之一,要求研究制定促进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相关扶持政策。
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将促进安全产业发展列为“十二五”期间的安全生产重点任务之一。
2011年11月,《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中再次提出,把安全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促进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2012年8月7日,工信部和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安全产业相关的政策文件。如 2011年4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促进安全生产装备和劳动防护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合肥市政府发布《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7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公共安全企业。
[DividePage:NextPage]
原则目标
《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保证产业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标准,保障安全技术产品的服务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先进性、适用性;加快基础研究、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多元转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指导意见》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安全产业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产业法规标准体系,安全产业市场规范有序、良性发展,研发并推广应用一批具有基础性、紧迫性的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成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成果孵化中心、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和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安全产品研发、制造和服务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根据2012年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推算出的2015年全国安全产业市场前景。
安全产业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检测监控及避险等装置
安全产业属于跨领域整合型的产业,涵盖范围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组织或学术机构对安全产业的范畴给出权威的界定和分类。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谓的安全产业主要指与国土安全、社会安全、防灾减灾、安全保卫等相关的产品及服务。我国刚刚提出安全产业概念,又该如何定义和界定范畴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罗云曾把安全产业分为硬产业和软产业。硬产业即安全技术产业,包括社区安防、消防安全、防护装备、工业安防装备和应急救援器材五大产业;软产业即安全文化产业,包括安全培训、安全宣传教育、安全咨询和安全软件四大产业。
重庆科技学院的李强博士按照安全活动的属性将安全产业分为四大类,即安全器材制造、安全工程施工、安全信息处理和安全服务。
《我国安全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安全产业的论述,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以及相关专家的分类,将安全产业定义为:以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从业人员安全健康为目标,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提供专业性安全科技研发、设备装备生产、产品流通销售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一系列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集合体。
综合各方观点,工信部和国家安监总局在《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确定了我国安全产业以发展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防护、灾害防控及应急救援等技术和产品为主要方向,大力开发推广先进、高效、可靠、实用的专用技术和产品,推进同类产品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推动服务模式创新。
[DividePage:NextPage]
延伸阅读
国外安全产业奔向网络化智能化
各国对安全产业的市场规模或产值大都依照本国解释和界定进行统计。美国弗里多尼亚集团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安全产业产值约为1380亿美元,2010年达到265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9%以上。预计未来5年安全产业市场年均增长率在7.4%左右,2015年全球安全产业产值将达到3800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0.5%。
近几年,国际安全产业随着安全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是全球安全产业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国外发达国家的安全产业已相当成熟,安全装备产品技术优势明显,安全生产相关服务趋于完善,安全产业竞争实力强,发展前景宽广。预计在未来5年间,中国将成为全球安全产业成长最快的地区。
二是高附加值及低廉价格两极分化。安全技术设备与产品需求向国际化、本地化与定制化发展,产品与服务向低价格、高利润两个方向发展。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价格,同时通过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升附加价值。
三是由单一产品向成套系统发展。安全监控、安全信息、工业安全与消防设备等系统整合与应用是未来安全技术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是高新技术在安全装备产品中逐步得到应用。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清洁能源,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在安全装备产品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记者观察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安全产业在发展初期也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
一要培育安全产业市场,引导和促使企业及各级政府加大安全投入,扩大安全产业市场需求。同时,规范安全产业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安全产业市场指导与监管体制。
二要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安全装备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我国安全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鼓励集团化和专业化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实施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要加速构建安全服务体系,培育安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技术支撑服务,为企业提供咨询和诊断服务,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要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选择安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积极培育建立一批安全产业特色园区、集群,鼓励企业集聚集约、关联成链、合作发展。
规划再好,没有保障措施,安全产业也难以健康发展。为此,《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安全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将安全产业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范围,制定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加快先进、高效、可靠、实用的专用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等。
同时,要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增加中央财政投入,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等。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对安全产业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