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设备需求旺盛,工业机器人进入景气周期国内制造业升级换代、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制造精度和效率要求大提升的多重推动下,智能化和自动化已为趋势,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需求旺盛。参考日本经验,机器人需求加速临界点在制造业人工工资持续上涨并超过单位产出增速,造成企业利润侵蚀的时点打开。我国近几年现状与日本80年代相似,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工业机器人空间很大,未来军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有大增量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和密度提升空间大,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渗透率提高,下游行业应用多元化,未来中国有望成为机器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预测到15年国内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478.25亿元,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大约1440-2390亿元。
目前世界范围内,军用机器人(含军事自动化装备)和智能服务机器人已颇具规模,未来国内国防机器人空间很大,而智能服务有可能像家电一样成为家庭的标准配置。
但是,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在自动化这台大戏中依然处于“配角”的位置。创新能力不足、人才不够、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等对中国自动化发展形成了阻碍。虽然中国正在极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但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上扛着大旗占领阵地的依然是国外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兴的大型高技术产业。“十二五”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将呈现井喷式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市场的热捧映衬的却是国内企业的尴尬。中国本体制造企业35家,其中内资26家。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年产量均小于500台。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占率分别为4%和96%。
以秦川发展为例,规划生产机器人关节减速器18万套,其中一期生产9万套,投资1.94亿元,预计2015年达产新增销售收入6.5亿元,利润总额将达到1.82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两年就能收回投资,而利润率达到28%,显示出行业极强的盈利能力。
而上海机电的控股股东电气集团早就涉足机器人行业,电气集团与国际机器人巨头发那科共同设立的上海发那科机器人,2012年在国内销售额达到20亿元,约4000台,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销售龙头。
事实上,从事机器人研究的人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尝试创造出昂贵的类似于人类的机器人,一个阵营努力制作便宜的实用性自动化机器人。去年以来,在全球大热的3D打印技术明显属于后者。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迫在眉睫。一旦核心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内资品牌即可在定价上拉开差距。若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假设平均降低30%的成本,则机器人单机制造成本可至少降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