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机器换人”大热,许多国内企业尤其是东莞沿海地区,已经大量购买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劳动力,虽然购买机器人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机器人代替人工,除了会提高工作效率之外,也会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快速占领市场。
日前,在格力空调的一家工厂内,通过对机器人的使用和自动化改造,人员从最初3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而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以及制造业成本上涨,一些企业正积极利用工业机器人帮助降低生产成本。中国制造业未来将呈现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生产自动化趋势。
生产流程自动化
位于中国珠海市的格力空调注塑厂房内,通过各个机器人的自动化操作,原材料变成了各种成型的空调零部件,再由机械手将成品放在传送带上输送到打包区;大型货物由搬运机器人在厂房内运送,而员工只需要站在生产线的终端打包成品的部件。
在这里,机器和人已经完全分离,以往需要人操作的机器,现在已经能独自完成一系列流程操作,而人仅是负责最后的打包工作。工业机器人在整个工厂得到了合理的应用。
该厂厂长成海良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自去年以来,通过对机器人的使用和自动化改造,我们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人员从最初3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而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
生产流程自动化已经成为格力空调工厂的一大特色,不仅是注塑厂房,其他厂房内的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设备也都在逐步引入。据悉,格力已经提出在2015年前实现生产工厂70%的自动化生产率。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日前召开的产业联盟一届三次成员大会上首次发布,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是上一年的3倍,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
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政府已经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将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中国制造业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生产流程自动化似乎已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机器换人”降低成本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曾向记者表示,使用机器人主要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品质的需要,能更好控制产品质量。而且,通过使用机器人,她希望员工能达到人产均200万元产值的水准,随之提高员工收入待遇。
“我们使用自动化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变化,而是基于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定位的需要。”董明珠说。
然而,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用工业机器人取代劳动力,是企业在面对制造业成本日趋上涨,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时,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采取的有效方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国内用工成本日益高涨;同时,为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减少对人力资源的过分依赖,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正在提升,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在几万至十几万元不等,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大量装备工业机器人以代替人工。
据悉,在“世界工厂”东莞,由政府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该市共有66%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了“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在已经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中,有一半企业表示节省生产人员10%以上,20%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30%以上。
实际上,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烟草、能源、汽车,纺织,工业机器人把人们从各行各业繁重甚至危险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推动了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生产订单,提高了企业利润。
广东省东莞市林旺达鞋业总经理尹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没有使用机器人之前,每双鞋利润为5元,一个月生产5万多双,利润约为25万元。在使用了缝纫机器人后,一个月能生产近9万双,利润翻倍。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
目前,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机器人恰好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巨大的投资成本也成为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统计,日本每一万个工人中有400个是工业机器人,欧盟每一万个中有250个,而中国只有20个。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新宇对记者说:“目前中国70%的机器人由外国厂商生产,国内企业采购工业机器人价格十分昂贵。”
其实,要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还要尽快提高我国的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国”到 “制造强国”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征程中,大力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的发展与应用至关重要,工业机器人必须迎头赶上。
吴新宇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运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未来工业机器人或将掀起新的工业革命,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可能会被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与应用工业机器人势在必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表示,下一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搭建产、学、研、用的平台;致力于培育机器人应用市场,建立产需对接的长效机制,提升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建立国家机器人试验及检测中心,提升机器人产品质量;建立行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打造产业集群;完善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增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