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是很多企业变革的方向,新一轮机器替代人的浪潮,不仅替代体力劳动,还替代脑力劳动。国内企业机器人使用的状况如何,且看下文:
长沙的一些工业企业,随着机器人和全自动生产线的引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位于宁乡经开区的加加食品科技工业园就是最新的一例。这里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高速生产线,实现了从玻璃瓶卸垛,到冲瓶、灌装、压盖、贴标、裹包、码垛、CIP清洗的全机器化、全自动化生产。
“连续蒸料机、压榨机等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整个生产装备这一块投入达到5亿元。”加加集团技术人员介绍,以前公司酱油生产属于半自动化,一条生产线需要404名工人。而现在实现自动化后,整个生产流程,加上灌装线,全部工人不到150人。
“生产全自动化,每年仅在人力成本方面,就为公司节约1500万元。”半自动向全自动制造迈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加加制造装备的鸟枪换炮,带来了生产效益的大幅提升。这样的变化,正越来越多地在长沙工业企业发生,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更多的自动化智能装备,正在推动长沙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
需求增长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机器人买家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对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度智能装备的需求快速增长。今年6月,在德国慕尼黑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博览会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最新全球机器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买入36560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达60%,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机器人买家。
与此同时,令人关注的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也在今年开始大幅度转型,在贵州建设了以机器人为主的生产车间,争取到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客户,和惠普合建云服务器公司,“代工之王”的转型之路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并预示了产业发展的诸多趋势。其中最突出的是,工业智能化全面升级,制造产业逐步去人工化。
机器替人 三年50万工人仅剩下5万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机器替代人将会进一步加速。杨学山认为,从今天可以预见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工业生产环节都是可以无人化的。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的潮流下,广东、江苏等工业发达地区均提出自己的“机器人发展战略”。如广东就提出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实施“设备换人”和“生产线与生产系统”改造工程,并在全省培育十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广东先后授予佛山市顺德区、东莞市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杨学山介绍,东莞大朗镇被誉为世界毛织之都,这里3年前有50万工人。随着数控织机等大批智能生产装备的普及,机器设备换人在这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50万工人,仅剩下5万人,近9成工人被机器替代了。
特别令人关注的是,新一轮机器替代人的浪潮,不仅替代体力劳动,还替代脑力劳动。
美国的数据显示,进入新千年后,中产阶级的信息处理工作职位日渐下滑。从2000年到2010年,有1100万个秘书职位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后者让维护日历、计划行程这样的事情十分容易。同一时期,电话接线员减少64%、旅游代理减少46%、会计减少26%。美国并非个案。在欧洲,7600万个中产阶级职位中的三分之二成为技术的牺牲品。
人工智能,这个曾经看似遥远的技术如今正大步迈向现实。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预测称,机器人可逐步替代车间工人、行政秘书、客户服务经理、家政餐饮人员、律师、外科医生、新闻工作者、清洁工、专业救灾人员等9类岗位工作。
发展大势 一些职业消失,一些岗位又新生
自动化、机械化、网络化的发展大趋势,我们自然无法抗拒。但机器代替人的大规模发生,是否会威胁到人们的就业?
其实,对此不用过分担心。一是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中国即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历史性拐点。人口红利即将逐渐萎缩之际,招工难不断涌现,这就倒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二是80后、90后等年轻的一代,越来越不愿意再重复简单的劳动岗位工作,而生产转型升级,能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三是生产自动化、机械化进程由来已久,且一直在持续。事实上,放眼人类的工业革命历史,这一进程一直在发生,并没有太多人受到影响。科技的发展会带走一些工作,同时也会创造大量新的工作,如今天的网购服务员、物流快递员、软件程序员。
从目前的状况看,自动化改革的核心是廉价的传感器、人工识别、机器学习和分布式智能技术,这些领域全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要想把“机械手臂”变成真正的“机器人类”,则需要大数据存储、高速运算的长足发展,例如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一套相应的程序去控制,必然会创造出大量的程序员岗位,最可能的情况是一台能完成高精度组装的机器人,消灭了iPad 32道工序所有的装配女工,却创造了1325个程序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