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 2015先进制造投资沙龙”于昨日在深圳成功举办。在投资沙龙上,演讲嘉宾纷纷就先进制造的重要支撑工业机器人发表了意见,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吴侃对“工业4.0”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就“工业4.0”背景下中国的机器换人之路应该如何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工业4.0背景下 机器人受到普遍重视
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德国专家认为,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业是1.0时代,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是2.0时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是3.0时代,现在正在进入工业4.0时代,即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体现了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目前,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产品供给行业发展迅速,已为我国借鉴“工业4.0”实现工业生产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为智能工厂的核心设备之一,国际上舆论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抓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高地。一场“机器人革命”便随之诞生。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这一场“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如何应对这场革命?
中国“机器换人”需谨慎
在“机器人革命”中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哪些工作需要进行机器换人改造?
从工况来看,需要进行机器换人的工作:
● 危险、恶劣、有害的作业环境(炸药、核辐射、焊接、抛光打磨)
● 劳动密集的工序(装配、手工作业)
● 劳动强度大的工种(锻造、搬运)
● 高精度、高清洁的作业(半导体、平板显示器件制造)
● 自动化生产线上下料(机加工、热加工)
● 超常态制造(极高温、极低温、极高压)
另外从企业成本考虑,机器换人需注意以下几点:
● 一次投入成本不超过三个工人的年工资总和;
● 维护成本不高于一个工人的年工资;
● 生产效率大于工人的两倍以上。
推动“机器换人”应走出两大误区
误区1 技术升级是不是就是买机器人换人?
很多企业生产小、产品种类多,单件产品产量并不大,市场也不太稳定,“机器换人”的风险很大。就目前现有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而言,很多工艺过程是按照适合人工劳动而设计的,没有对应的设备,如果不对应工艺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很难实现机器换人。
误区2 外国设备是不是一定比国产好?
机器换人的设备更加强调不断调试与维护的重要性,在这个方面,国产设备供应商有先天的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工业自动化扶持力度加大,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推广,国产设备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大部分生产厂家的生产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机器人应用市场的成熟和增长,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到机器人领域。作为工业4.0的重要一步,“机器换人”应遵循市场的宏观规律,避免出现因胡乱跟风造成社会浪费和扰乱市场秩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