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向非传统行业扩张速度加快,细分市场增长动力强劲。由于新市场的出现,用户对工业机器人将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市场或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外资厂商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在中国机器人市场上,从研发、生产到整体产业链,本土机器人厂商一直处于竞争劣势。究其原因可归为以下几点:本土厂商的机器人研发起步晚、创新能力薄弱、厂商生产规模小;本土厂商对核心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系统)进口依赖性强,机器人单体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本土机器人发展的自主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规模化优势。
本土厂商在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缺乏竞争优势
从产品特点上看,外资厂商以生产高端六轴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业焊接等领域市场,而本土机器人厂商则以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上下料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为主。
从市场容量上看,截至2014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量接近45000台,其中本土机器人销售量仅不到一万台。
从市场份额角度看,2014年外资厂商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80%-90%的市场份额,其中仅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四大家公司,就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
外资机器人厂商在不断扩大本土化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大家外资公司在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具有良好的口碑和技术优势,且具有较多的成功应用案例。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巨头厂商仍在加速在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布局。
2014年12月,库卡在上海松江工厂举行了其在华制造的首台机器人和控制柜下线仪式。
在此之前,ABB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实现量产。安川在中国建立的机器人工厂也已投产,目前产能为3000台并有扩产计划。
反观本土机器人企业,本土机器人研发时间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均与外资厂商存在差距,较难获取传统行业用户认可,相关应用进展实属艰难。更严重的是,由于本土机器人单体制造的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机器人单体的成本难以下降,利润较为薄弱。
本土机器人厂商的机遇:细分市场扩张提速
由于本土厂商较外资厂商更加了解中国机器人用户的需求,更便于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中深挖,以求开拓出新的机器人应用领域。而在这些外资厂商尚未涉足或者形成垄断的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可以迅速成长,提早布局,抢占该行业的市场先机。笔者认为,本土厂商可从外资厂商关注度较小的搬运、码垛等低端领域做起,毋须跟随外资厂商的脚步。毕竟,对于正处于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以及始终身处其中的本土机器人厂商来说,实用性强、利润率高才是硬道理。
2014年,安徽埃夫特、沈阳新松等本土机器人厂商在细分市场取得良好进展,带动其2014年销售业绩的增长,其细分市场涉及卫浴设备、家电行业、智能移动机器人等。
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向非传统行业扩张速度加快,细分市场增长动力强劲。由于新市场的出现,用户对工业机器人将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工业机器人市场或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