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海尔集团近日公布了工业4.0战略的实践,并且旗下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资源平台同时上线。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其实,工业4.0的本质就是互联工厂,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满足用户需求是最大的压力。那么,海尔的互联工厂连的是什么呢?
近日,海尔集团对外公布了工业4.0战略的实践,并同时上线了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资源平台。在这一战略实践中,海尔认为工业4.0的本质就是互联工厂。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最大的压力就是一定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是过去所说的质量,我始终认为质量根本不是标准的高低,质量是用户定义的,现在用户定义质量就是谁能够满足我的个性化需求,谁的质量就高。所以现在企业必须从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在海尔的表现就是互联工厂。互联工厂正好和德国工业4.0先进制造业相一致。
互联工厂呼应“中国制造2025”
目前海尔已在沈阳、郑州、青岛等地建成了多处可视化的互联工厂,其他工厂也在陆续升级改造中。海尔互联工厂的落地有力地呼应了即将出炉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前海尔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和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四大互联工厂,全球首台定制空调已经在郑州互联工厂下线。海尔互联工厂的前端就是名为“众创汇”的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海尔与用户能够零距离对话,用户可通过多种终端查看产品“诞生”的整个过程,如定制内容、定制下单、订单下线等10个关节性节点,产品生产过程都在用户“掌握”中。用户交互定制平台的上线意味着用户不再是产品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全流程参与其中,开启了人人自造时代。
那么互联工厂连什么?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和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连用户。过去的工厂是没有用户的,只有我自己,我自己能够开发出技术比较高的产品可能就有市场了。但是现在不行,技术再高,质量再高,可能并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所以用户必须设计,这个对企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所以互联工厂和用户连起来之后就和过去的企业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企业和上下游之间是博弈关系,谁都想自己利益最大化。现在都是以用户为中心,所有利益各方不管上下游都要利益最大化。过去各自利益最大化到大家利益最大化就是共同创造用户需求,创造出需求来大家都可以得到自己更大的利益。
过去考核企业就是产品销量,现在必须变成用户流量。产品的销量和用户的流量不是一回事儿。产品销量是说一万台产品卖出去只能够说明有一万个顾客,但不代表有一万个用户,而现在互联工厂应该做到在生产线上的产品还没有下线就知道用户是谁。过去产品是给仓库制造的,见不到消费者,进入仓库以后给商店,商店卖,可能宣传好就卖出去了。现在是事先进行用户交互,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制造出来之后已经有用户了。
海尔互联工厂战略实践
“海达源”模块商资源平台是全球家电业第一家为供应商提供在线注册、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的零距离平台。该平台具备开放、零距离、用户评价、公开透明四个特征,可以推动全球一流模块商资源自注册、自抢单、自交互、自交易、自交付、自优化。与传统“零组件采购—订单销售”模式相比,模块商的注册、响应需求、方案选择结果、评价结果等全过程都将在平台上公开公示,考核模块商的主体不再是企业,而是用户。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已经完成自注册模块商3700多家,平台上交互的2000多个方案,为用户提供了最佳体验。模块商资源平台将企业与模块商传统的价格博弈关系转变为共创共赢关系,双方共同致力于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海尔这一创新给现场近千名模块商带来了强烈冲击,他们纷纷表示,必须快速转变经营模式,从零部件商升级为模块商,与用户共同设计创造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表示,海尔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互联工厂的实践,致力于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体系。为实现从大规模制造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型,企业必须转型为开放的平台,以模块化为基础的互联工厂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体验的“主体”,而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和模块商资源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体验的“两翼”。
从制造逻辑来看,海尔实践互联工厂战略的必要条件是工厂的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有效提升效率;充分条件是用户能够无障碍参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等流程中。互联工厂的最终指向是构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创造最佳用户体验。海尔互联工厂的架构构建了一张动态抓取用户需求、快速整合全球最优资源的强大网络,将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与智能化、透明化的制造体系高效对接起来,是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率先实践。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殿军教授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海尔对工业4.0战略的探索和实践是非常超前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制造逻辑的重塑,海尔互联工厂将用户、模块商和工厂等要素,用开放平台的方式聚集到一起,这种制造逻辑给家电行业甚至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