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6月初,关于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支持和质疑的讨论声不断。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关于中国工业比德国落后100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6月初,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对外公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的评价结果——“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大约落后100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质疑声不断。
就此,记者采访了该报告的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他称:“如果按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工业劳动力比例三个指标的年代差的算术平均计算,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大约落后100年。”
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工业劳动力比例是分析工业经济水平和结构的常用宏观指标,分别反映工业经济的劳动效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记者查阅这一报告看到, 2010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按2005年不变价格美元计算)、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工业劳动力比例的数值分别约为:8514美元、47%和29%;德国三个指标的相当数值和年份分别约为:8038(1820年)或8744(1900年)、40%(1900年)和35%(1870年)。
从数据上看,2010年中国三个指标与德国的年代差分别约为:110~190年、110年和140年,算术平均年代差约为:120~147年。
不过,世界工业现代化大致经历了工业化(工业比例上升)和后工业化(工业比例下降)两个阶段。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国第一次工业现代化尚没有完成,处于第一次工业现代化的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虽然中国工业化尚没有完成,但也已经有很多高技术、信息化和绿色化的企业。目前,我国处于两次工业现代化并存的阶段,就是既有第一次工业现代化的特点,在中西部地区比较突出,也有第二次工业现代化的内涵,在沿海和特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比较集中。
据了解,关于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衡量,迄今没有公认的统一尺度。但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采用国际权威机构、有关国家官方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
何传启告诉记者:“这是第13个年头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作为集体智慧的成果,报告的数据来源是权威的,评价结果是客观的,但是影响现代化的因素很多,评价结果更多反映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