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上半年同比下降0.7%,显然制造业尚未摆脱困局。这次制造业寒流来袭,如何走好下一步,关系到我国未来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曾经一度高歌猛进的“中国制造”也初现疲态。中国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上半年同比下降0.7%,显然制造业尚未摆脱困局。新一轮寒冬来袭,制造业处在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节点,如何走好下一步,是关系我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车市回暖需破产能困局
就在前几个月,建店12年,曾经响彻中原大地并拥有16家子公司的河南涌鑫集团老板一夜之间消失了,由于老板的消失,不仅大量交付定金的客户无法提车,4S店的员工也无法领取工资。
事实上,河南涌鑫集团在汽车行业倒闭绝非是个案。据业内人士表示,仅在河南,今年,倒闭退网的4S店,数目多达百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位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是否具有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4S店面临库存大、车难卖的现状,因此,北京、深圳等地4S店都均出现倒闭的困境。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6月,国内汽车产销量环比、同比再次双双下降,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5.08万辆和180.31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量分别下降0.2%和2.3%。这是乘用车产销月度同比自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出现双双下降。另外,整个上半年汽车产销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了近7个百分点。
通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国产车和外资车都遇到了强烈的“冷空气”。
4S店倒闭似乎早有预兆,早在今年4月份,有媒体以《四大龙头车企上演价格战或引爆第二波降价潮、《大众3月在华销量再跌:集体跳水cc和迈腾斩腰》等标题报道了车市的冷清。
“2015年上半年,一汽大众销量同比下降11.3%,而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在内的众多合资品牌都出现了销量下滑。”博隆资讯分析师李志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介绍。
李志学指出,很多豪华汽车品牌同样也不能幸免,除了奔驰异军突起,上半年增长23%外,宝马和奥迪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奥迪中断了连续26个月的增长,奥迪Q3销量同比降幅高达45.3%;宝马销量下降了5.5%。在一汽丰田的523家经销商中,95%都在赔钱,10%的经销商随时准备撤出。
这股席卷车市的“冷空气”无疑给增速放缓的车市再带来一场“寒流”,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场“寒流”的源头主要是产能过剩导致的高库存。
销量增速放缓引发高库存
“中国汽车市场,其实是世界汽车四巨头全球角逐的竞技场,国产车在民用市场不占优势,在政府采购和军队采购领域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 华商产业研究院院长、产业组织学博士张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了数十年,产能增长已经超过了新增新车购置需求的增长,销量增速放缓是必然的。
张良告诉记者说,过去是高档新车为增长主力,公款消费买车为主要消费动力来源。在减奢令、全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民营经济大面积进入萎缩状态的情势下,增速下降是必然的。但总量仍将是增长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缓,因而汽车受到影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李志学则认为,产能过剩是主要原因,产能过剩和销量持续下滑的同时存在已经让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境地。
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86%,增速低于中汽协年初预计的8%到10%的幅度。如果今年以7%的增长计算,2015年的销量约为2500万辆。但目前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华晨、长城、奇瑞、江淮、比亚迪、吉利等汽车厂商发布的产能数据显示,其总量已经超过3000万辆。
库存多,车企又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减缓困境。李志学介绍,在年初通用、上海大众相继宣布降价后,一汽大众、北京现代等国内主力厂商也纷纷开始降价。对于高端汽车而言,宝马、奥迪、奔驰也纷纷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降价竞争。
当然,也有媒体称,汽车行业多年积累的问题爆发也成为市场增速下降的一个原因。这里主要涉及到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汽车企业把车批发至经销商,在这一环节,汽车企业就算完成了销售任务。但是,车辆在经销商销售给消费者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差。当销售顺畅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在汽车市场不景气时,其中的问题就显现出来,经销商如果销售困难,车厂的销售数字实际上都会成为经销商库存。
随着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问题显现,经销商进货量会逐渐下降,因而会直接影响到了厂家的销量,这时厂家面对高库存的压力,也不得不减产,这也是造成销量下降的一大原因。
张良告诉记者,目前车企销售增长势头减弱的因素有5个:一是国家釜底抽薪,断了高档车的购买财力;二是过去挣钱容易、花钱大方的购车人,面临经济增长下行局面,消费变得理性;三是社会存量汽车数量庞大,大量二手车再次进入市场,抢夺了客源;四是国内汽车行业本身畸形定价的格局,亟待打破,持币观望的人群也大有人在;五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多地政府出台限购政策,也是原因之一。
其实,现在车企的“寒流”,不论是宏观经济放缓,还是车市本身的问题,再或者其他因素所致,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现在的局面。而如何破局也成了经销商们最关注的话题。
降低价格 还是提升品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各个车企的主要解决方式就是大面积的降价以及各种类型的补贴式营销。
星图数据创始人黄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大部分外资车不断地爆出各种负面消息,价格欺诈,甚至是不合理的费用问题,导致宝马奔驰为代表的豪华车型大规模地降价,降低保养费用。
“而在营销方面,更是过于依赖车展及概念,逐渐走下神台。国产车方面一如既往的低价策略,在营销方面更是加大低端市场的渠道下沉,走进乡镇,概念方面更是细化出很多琐细的细分市场,导致资源过剩,不过也带来了一些不俗的销售效果。”黄萌介绍。
李志学则认为,鉴于车企目前的现状,单靠价格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且将会越陷越深。而品质、服务和信誉才是当前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当然,车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对可靠性和品质的追求,重视提升售后服务水平,积累良好的口碑形象已经迫在眉睫。
“车企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支持,开展新能源汽车。” 李志学对记者说,随着汽车产业的进步发展,未来能源车将成为主流趋势。加上政府对能源车发展的推进和支持,配套措施能够更加完善,电动车也将被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张良则认为,对于四巨头一线品牌来说,稳定高端市场、争夺低价位市场,同时谁率先在中国提供尖端技术,谁将赢得先机。而对于国产车阵营来说,谁先与一线阵营结成命运共同体,并抢先实现品牌形象升级和技术升级、人才升级,谁将获得未来竞技场的最多喝彩。
张良向记者介绍,汽车行业与传统零售业一样,经销环节存在低效率,同时国产车技术进步、价值内涵提升和成本控制的表现缺乏亮眼表现,因而很难出现韩国那样的汽车快速普及局面。一线品牌则是几个实力相当的巨头掐架,谁也灭不了谁,谁也占不了上风,因此所谓的“困境”,不过是多方角力的僵局而已,之前四巨头联合起来猛掏国人腰包的时代结束了,下一个时代的大幕,谁来拉开,谁来破局,只是缺少实力派领导者而已。
“这个行业未来存在太多精彩看点,但未来车市繁荣必然需要努力改变买车难、买车贵、停车难、出行难、污染重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政府主管单位和业内企业共同发挥智慧。”张良对记者说。
未来走势总体向好
对于汽车行业目前的现状,张良认为车市不会就此衰退。
他认为,汽车行业不需要任何人操心,它会继续繁荣。因为正如福特所说,人类始终追求移动的梦想。围绕这个梦想,有太多的价值内涵和市场热力,有待挖掘和引爆。未来国产车和友好国家的技术合作与营销合作将会加强,四巨头势均力敌的局势必须打破,民营国产汽车在锐意进取之下,必然会有亮眼表现。
张良进一步指出,未来的“互联网+”必然带来汽车智能化、清洁化和汽车后市场的整体繁荣,而汽车远程充电、无线充电技术将会取代当前的加油站和加气站。在道路设施、停车设施大为改善,汽车整体价格显著降低的情况下,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汽车保有量第一的最大市场。那个时代的标志,必然是燃油时代的终结,因为贫油的中国,承受不了大量汽车的燃油消耗。
黄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汽车行业未来的希望,他认为,电动汽车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国家需要带领企业,给企业更多的政策和空间去发展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尽快建立电力系统的各种标准,能够让电池及充电设备通用,从而降低重复投入,增强复用率。
“未来的汽车工业,会随着工业4.0的到来,加速个性化定制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加速生产周期,电力系统,智能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的引入,这会是主流方向。”黄萌说。
造船业“入冬”亟待“解冻”
近日,国家在工信部官方网站上公布2015上半年度全国造船状况。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载重吨数为1853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6.3%,其中海船修正总吨为637万;新承接船舶订单载重吨数为1119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2.6%,其中海船修正总吨数为413万。
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2015年上半年国内造船完成吨数有所增加,但是新接的订单数量却大幅锐减超过70%。为增加新订单以及维持原有订单,不少船厂纷纷以降价勉强维持市场竞争力。不断压缩的利润和同质化恶性竞争,致使船企自身运营陷入“接单亏死,不接等死”的死循环。
卓创资讯分析师赵丽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增订单的下滑一方面是基于船舶新增订单2013年超预期爆发式增长后的理性回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航运业运力过剩积重难返的背景下船东的景气预期有所减弱。”
第三方研究数据显示,从2014年12月至今,我国破产的船企已达5家,涉及金额达数十亿人民币。在这场船企和船企的商业博弈当中,最受影响的就是35000名失业的普通船企工人,以及当地政的府财政状况。除此之外,船企的“搁浅”还会直接导致国内船板市场的大幅缩水,进而令钢铁行业更加雪上加霜。
多重原因导致行业困局
国内船舶市场江河日下以及船企破产,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是全球宏观航运衰退、船只附加值低以及前几年盲目投资造成的后遗症。
分析人士认为,作为我国船企出口的主要市场,欧洲各国目前正在为处理欧债危机“自顾不暇”,再加上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不断上调,直接导致欧洲船舶订单大幅下降。此外,和去年同期相比下跌接近五成的国际油价,亦导致全球各大能源公司削减海工设备预算以及降低船舶使用率,船舶购买需求以及老旧船舶更新需求进而亦受到不少影响。
国内造船产品多为散装货船,出口订单亦多以价格、数量取胜。粗加工、低附加值的散装货船早就难以迎合国际市场对更高级船舶产品的需求,如何成功转型,将“制造”转变成“智造”,亦成为时下船企亟须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韩国造船业逆势而上,新接订单量超过中日跃居世界第一。赵丽丽认为,韩国造船业属劳动力密集产业受到韩国政府支持,从政策、资金都极力配合。这样就使得韩国造船报价低有优势;韩国船厂拼命生产提高效率、产品附加值,生产管理又是他们的强项,加快交船时程。因为报价低、建造快的优势,从而使韩国目前成为造船的第一大国。
除了国际宏观市场不景气以及国内船舶附加值低这两大原因外,以往几年的盲目投资亦是本次国内造船业倒退的“帮凶”。
2007年是造船投资爆发年,当时各行各业,包括服装业、煤炭业、房地产都妄图从造船上分一杯羹,不少中小型船企就是从那个时候诞生的。投机氛围太浓,当时市场普遍认为造船业属于尚未挖掘的蓝海。定位不准、缺乏技术以及人才的船企在经济上升周期可能还有侥幸生还的可能,但不幸的就是,次年金融危机就爆发,不少船企就从那时开始呈现运营疲态,直到今年国际宏观航运衰退,这些船企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为自己的盲目投资“埋单”。
对此轮船企洗牌,不少投资顾问认为是一件好事:“市场经济博弈本来就是优胜劣汰的适者生存过程,留下更好的,才有利于国家以及行业的发展”。
此外赵丽丽认为 “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三大难题加剧了造船业困境,随着船价持续走低,价格严重偏离价值,造船企业无利润可言,船企越来越低迷。银行收紧贷款额度、船东延期支付、企业自身运营问题等,都是导致船企进入寒冬的原因。
结构调整是脱困关键
赵丽丽分析指出,国际造船行业无论是水平、创新、 转型都比较专业,而我们国家的造船行业进步比较缓慢。我国船企现在要注意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扩大国内需求、化解产能过剩。
当下市场处于萎缩、饱和状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船型(油轮、散装船等)之上,对高附加值船型(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影响不大。但目前的情况就是国内船企建造的船舶当中,7成左右都属于低附加值船型。所以进行产品结构优化,是我国船企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船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造船业产能过剩大多指的是中低端技术要求不高的船舶,而真正高端的船舶其实还是需求量很大的,对此,国内一些有深厚实力的大型造船企业开始向高端船舶或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特殊船舶制造转型。”
上述负责人指出,对于不同规模的船企,其改革的重点亦应该有所侧重。拥有科研开发实力的造船集团,应该要逐步令企业建造重点由常规船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转移,最终建立自身品牌地位。而地方中小型船企亦应该尽量向大型船企靠拢,成为以大型造船集团为核心的专业分工体系,拥有具备自身技术优势为主的常规船舶。并应该主动引入信息技术以及国外先进技术,推动船舶设计、生产、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该负责人认为,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智能制造,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加大研发投入,才能够让船企走上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不被拍死在沙滩上。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之下,船企更加应该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以谋求长足发展。
其次,船企可以参考韩国大资金集团式运作模式,低谷收购进行产业合并,提高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造船企业整合收购这一问题上,中船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作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实际的预测:我国未来5年时间内,五成造船企业将会消失。技术含量低、污染高的造船企业将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抱团发展的高端造船企业。
而最近工信部建立船企白名单,亦表明国家对船企整合重组的支持,此举措亦符合近几年来飞机制造业、国防电子工业和土地制度整合的一贯做法,对国家军事发展以及实业经济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再者,船企还应该将目光放到真正的蓝海当中。就目前全球范围而言,改装船、特种船、用于深海油气开发的海工装备等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缺口。引进人才以及技术,抢先占领新的制造领域,亦是船企升级改革的方向之一。这一点尤其符合国内船企目前同质化严重这一特点。
虽然本次寒冬的到来令不少船企难以招架,但与此同时它亦令更多船企强化危机意识,学会重新审视国际市场所需以及自身的不足。赵丽丽认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仍是2015年船舶行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