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模式、业态,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双创”平台已成为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意见》指出,要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
“互联网+制造业”需解决五大问题
当前,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激发“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从总的发展阶段来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此前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如是说。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应用水平不高、安全保障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
一方面是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需求比较迫切,但目前基于互联网的 “双创”平台,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创新方面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许多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双创”平台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双创”平台建设的规律性还认识不清。
另一方面是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程还面临着 “综合集成”的困境,仅有14%的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集成提升阶段。融合发展面临智能装备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组织机构僵化、数据开发应用能力不足等挑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同时,我国的关键器件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多重因素使得我国的核心技术仍然薄弱。
而我国在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短板和瓶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安全模式和安全规则缺失,工业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不强等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双创”平台服务型制造等新业务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需要在科技创新、财税金融、国企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来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因而体制机制亟须完善。
总而言之,这些既是当前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亦是要达成“互联网+制造业”全面融合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制造业”从“双创”着力
为应对五大问题,《意见》提出了七项主要任务,包括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高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等。
从其定位来看,是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模式、业态,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可以看到,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双创”平台已成为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而让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双创”为着力点,将能使制造业通过众创、众筹等新型创新方式达到体系的重塑与创新,同时亦能使“转化难”的创新成果找到合适的市场,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此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创新已不再是一个企业的行为,将消费和研发真正结合起来,针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不同特点构建“双创”平台,是促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化融合的必要条件。
例如,要让制造业和互联网能依托“双创”平台进行深入融合,一方面要解决大企业建立平台的积极性问题,让其利用 “双创”平台将大企业所具备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另一方面要解决中小企业实力欠缺的问题,让其利用“双创”平台将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事实上,《意见》已从多处将“互联网+制造业”与“双创”联合,并提出了组织实施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 “双创”平台、鼓励地方培育一批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双创”示范基地等具体举措,以期能至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