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前,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已经落幕,对于去年的声势浩大来说,今年的机器人大会似乎淡定了许多,不难看出,机器人产业在经过火爆发展之后,已经正渐趋理性地“行走”。
以“共创共享共赢,开启智能时代”为主题的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周四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机器人专家在这里分享他们在研发和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近150家全球知名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各自最新的商用产品。细心的人会察觉到,与去年声势浩大的场面相比,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似乎多了几分淡定,意味着机器人产业经过一阵狂躁之后正渐趋理性地“行走”。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机器人产值规模达16.4亿元,产值增速达55%。全年工业机器人销量6.8万台,占全球销量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同比增长23.7%。近两年间,几乎每天都会诞生一家机器人企业,2013年机器人企业数量不到300家,去年底完全意义上的机器人企业已近千家。仅沪深上市公司,涉及机器人概念的就超过50家。超五成A股机器人上市公司去年净利实现增长,其中机器人、汇川技术、软控股份等少数几家企业的净利润超过两亿,智慧松德、华昌达、智云股份、向日葵等公司表现尤为亮眼,涨幅均逾100%。今年已披露的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预告也显示,业绩多有增长,以新松机器人为例,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5%至15%。此外,格力、美的等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纷纷抢滩机器人市场。全国各地更掀起了一轮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热潮,目前全国已建成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就已超过40个。
但在热潮之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却呈现出“小、散、弱”的总体格局,似乎在重蹈中国制造的路径依赖。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原本机器人这类新兴产业意味着可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可我国一些新兴产业并未获得高利润,反而跌进了低附加值陷阱。在一些高技术企业,我国仍然处于价值链的弱势位置上,局限在组装、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并在继续支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环顾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呼唤机器人,人工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企业被迫让机器人挑起劳动力大梁。但过犹不及,任何一个产业再先进,如果没有尖端的技术支撑,只是靠简单复制,就会走向其反面,没有持续生存的余地。
在此情此景下,最焦虑的当属对机器人产业政策的扶持一浪高过一浪的各地政府。截至去年,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城市为首,全国共计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这一热潮下,不仅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还滋生了一批靠骗取政府补贴为主要生存来源的冒牌机器人企业,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
在现有产业格局下,机器人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去年我国机器人销售量只有7万台,一台按20万元计,产值才140多亿元,除去外资产品占比的85%,国内产品销售额仅21亿元。按此计算,工信部统计的800家机器人企业年销售额平均不足300万元。因此,有业内人士直言,国产机器人产品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核心技术空心化、关键零部件进口化、高端产品边缘化。机器人是典型的“三高”产业——需要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在不掌握芯片、软件、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情况下,只能做点外壳和组装。
但市场在呼唤。全球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在去年底已达160万台,亚洲仍是最大的市场,而我国市场的增速达17%,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每万人49个,市场潜力巨大。按“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目标,分别为15万台、26万台和40万台。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40亿元左右。基于新材料等技术为机器人提供的发展条件,加上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调整升级,对工业机器人产生了很大需求,而在社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包括服务业、医疗业上的应用。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机器人市场将达6000亿元。
放眼全球,目前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还是以欧日为主导,尤其以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瑞士ABB最为出众,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我国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固然要有追赶的狠劲,更要有追赶的智慧。
机器人产业需理性增长。不比互联网,机器人产业牵涉产业众多,投资回报周期漫长。而资本是逐利的,往往是捞一把就绝尘而去。我们需要具有国际引导性、标志性的龙头企业作骨干,这是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核心力量。为此,财政部7月19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规范机器人产业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两点:一是机器人产业发展要立足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二是做好财政补贴监管。工信部拟对企业和关键产品设定门槛进行规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正在紧锣密鼓制订中。另据报,国家多部委正联动推进建立我国机器人产业标准、检测认证体系,首批机器人认证项目已经启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理性、稳健发展的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