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的改造升级,工业机器人市场与产业也因此逐渐蓬勃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区域集群。
“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我们之间经常开玩笑说,忙活一年好像都在为工人打工。”珠三角一家生产轴承的企业老板刘锋(化名)近段时间越来越感受到人力成本上升带给自己的压力。
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已经从10年前的18200元飙涨至56399元。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的改造升级,工业机器人市场与产业也因此逐渐蓬勃发展,“机器换人”行动也在全国各地蔓延而开。
紧随市场而来,机器人产业站在风口浪尖,政策利好不断释放,资本正倾巢而动。2014年,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8~10个配套产业集群。
2016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突飞猛进。2016年上半年我国共实现国产机器人销量1.97万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37.7%,实际销量比上年增长70.8%。中金公司预测,2017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有望超过3.5万台,同比增长60%。
机器人江湖版图
目前来看,中国机器人“江湖”,已分化出东西南北四大“门派”。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6年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区域集群。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对记者表示,一个地区机器人的使用率往往代表着该地区的制造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中国制造业脊梁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机器人应用显然领先国内其他地区。
长三角作为沿海中点和长江水道下游,依托产业门类齐全、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从苏南乡镇企业模式和浙江草根创业模式起步,同样依托出色的贸易、航运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产业格局由传统制造业向具有“重、智、上游”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
山东万腾科技联席总裁张镇告诉记者,“在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的应用上,长三角企业拥有智能化应用的存量优势,企业对‘机器换人’的理念也更接受。当然,这与长三角各地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有关。”
珠三角作为华南门户,对接港澳和东南亚的窗口,作为经济特区率先布局、得风气之先的城市群,以“三来一补”加工业完成第一桶金积累,依托出色的贸易、航运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产业格局由出口加工业向具有“轻、智、终端”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
截至2016年9月,传统制造业重镇东莞已有1485个项目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库卡中国区高层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还处于整合期,但库卡未来将会配合美的在中国制造业升级中的战略。而贵为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对于美的的助力,以及格力开始发力机器人行业,未来珠江西岸地块无疑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隆起地带。
其中,珠三角有大疆、极飞这些优秀的新创企业,以及成功转型的美的、格力等传统家电制造企业。而长三角则在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产业的前瞻性更强、优势更明显,以业内熟悉的四大机器人家族为例,其中的ABB、发那科、安川三家的中国总部或总部级研发中心都设在上海。此外,上海还培育出了沃迪、新时达这两家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规模第二、三大的机器人开发制造商。
张镇告诉记者,长三角偏重中高端研发创新,珠三角偏重机器人产业应用。具体到机器人和高端装备产业上,长三角和珠三角是自觉分工错位和形成互补的,有错位的竞争,更有分工合作。
“渗透难”
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显示,2017年3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0163套,同比增长78.2%;1~3月,全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5220套,同比增长55.1%。
不过,市场虽然对于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巨大,但是摊薄到规模更加庞大的中国制造业分母上,却又显得微乎其微。渗透率偏低似乎成为了机器人市场发展中首要难题。据申万宏源测算,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49,低于全球平均值69,而韩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531,是中国的10倍多。
“虽然工人工资高,但好歹可以正常运转,用机器换人就意味着好几年的钱都要砸在生产线升级上,万一企业熬不到收回成本的时候怎么办?”刘锋担忧地向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一家长三角的制造型企业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也有同样的担忧。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完全由机器人实现生产的生产线由于成本的原因也还没有铺设,只有在公司最新的泉峰新能源4.0工厂中的仓储物流和码垛领域,南京德朔才有许多机器人的身影出现。
“许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将机器人用于工业生产似乎只需要一个步骤就可以完成——购买需要的工业机器人,花费并不算巨大。”徕斯机器人前高级经理屠崴对记者称,这显然远远不够,通常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机械手臂仅仅是工业领域所理解的机器人的一部分本体而已,这样的本体“既没有躯干、没有手指,也没有眼睛,更不用说拥有可以思考的‘大脑’了”。
买来的机械手臂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在这之后企业会发现投入成本在不断累加,否则看似酷炫的机械手臂仅仅是一个装点门面的花瓶而已。据悉,完成这“第一步”后,首先需要在专用基座上完成组装,而这个基座并不是配套产品,需要再掏上千美元才行;组装完成以后,需要花几千美元买一个专门存放机械手臂的、配有安全装置(例如紧急暂停按钮和安全传感器)的笼子;当机械手臂的安装和安置问题得到解决以后,除非是新型昂贵的设备,这些机械手臂仍然不能立马用于工业生产,因为企业还需要为这些机械手臂配备端执行器、工具变化器、力觉感应配件、机械手臂配备视觉系统、配件供给设备以及总控制系统等,否则这些机械手臂很难完成诸如工具零件替换、重力感知以及运送零部件等任务。
从这个过程不难发现,这些设备要么价格不菲,要么耗费在调试的时间过长,无形中使用机械手臂进行工业生产的成本会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而成本的增加显然会让一些传统制造型企业望而却步。
不过,成本固然是约束制造型企业升级机器人生产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花出来的钱能否收到应有的效益才是企业更深层次考虑的问题。而这,显然也并不达标。
当由传统工人来生产制造,那么只需要将生产新产品的工序流程告知他们,或者进行新的技能培训之后,他们就可以马上投入生产制造了。而相较于现在大部分的机械手臂而言,它们仍然只能被称为“笨拙”的产品——这些机械手臂的每一步程序都需要提前被编制好,否则它们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移动和操作,而每道工序都需要不断地重新编程,屠崴对记者表示。
显然,相对于普通劳动力,目前工业机器人柔性的欠缺成为制约工业机器人渗透率的原因之一。无锡微研精密董事长谈渊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机器换人的成本和收益之间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否则单纯的机器换人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是大多数民营制造型企业所难以承受的。
“性价比”之战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12%,而全球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已超过150万台。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30万台,其中,140万台在亚洲,占比超过一半。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
不过,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速度迅猛,但在曲道奎看来,巨大的市场却并未孕育出中国自有的可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掰掰手腕的机器人企业。据悉,发那科、安川、ABB和库卡作为机器人“四大家族”,它们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
近几年这些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抢滩中国机器人市场,投资生产基地,竞争日趋激烈。其中ABB已把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以及两大生产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
中国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发展起来的。在四大寡头存在的市场下,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可以沿着既有的发展轨道,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和自身“性价比”的优势慢慢壮大起来。
有数据测算,进口的Epson SCARA(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价格为30万~40万元人民币区间,企业收回成本大概需要3到4年,而采用国产的同类SCARA价格则仅为20万元人民币。臂长越长、额定负载越重的进口机器人溢价越高,在这方面,国产机器人性价比优势越大。
之前,用户企业之所以不愿意采购国产机器人,甚至有些企业宁愿采购外国的二手机器人,就是由于担心稳定性差,影响业务,一旦出问题造成停工,损失惨重。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被攻克。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国产机器人是可以沿着既往的发展思路实现后发制人的崛起的。
不过,这样的日子在曲道奎看来恐怕行将结束。他告诉记者,在机器人产业日益进入2.0时代的当下,除了地位依然稳固的四大家族,新进者谷歌、Facebook等外来者正在颠覆既有的机器人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并以各种形式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推动其发展,包括Facebook、微软、谷歌与亚马逊这些企业都透过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互动,并累积了多年的初级数据,未来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都是大量数据搜集、整理并分类、标注使这些初级数据变成信息,最后再透过强大的处理器快速搜寻与反应的结果。
在既有发展模式被颠覆的背景下,一味地用“性价比”等传统工业思维来补齐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短板显然不足以构筑起抵挡外资机器人势力的“防波堤”。
“与其补短板,不如想想怎么扶持几家国内的机器人行业领先者。”曲道奎向记者表示。
而在这方面,美的集团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收购。美的收购库卡无论是从自身产线需求、企业智能制造的战略定位还是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规划等方面来说,无疑都是吻合的。收购之后,库卡可以帮助美的优化仓储物流系统,完善高度自动化的厂房建设,稳固美的作为家电制造业的领头羊的地位,并可直接受益于库卡在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开拓。同时在家电制造业、汽车行业等领域多点布局的美的显然正在突破既有依靠“性价比”来获取市场的简单思维。
而做大做强民族机器人品牌,除了收购,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是曲道奎在面对工业机器人进入2.0时代的大背景提出的解决方案,“新松正在打造技术平台、人才平台和资本平台”。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晚,核心技术弱,对面偌大的市场,若不进行革新与颠覆,便只能拱手让人。而中国机器人的崛起之路也并非价格战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