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IT男不能改变世界,咱可是转型升级版的!
原创 2017-07-13 GE中国 GE中国
自成立至今,GE已经走过了125年的光辉岁月。而这125年,也正是人类工业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的年代。GE总是能站在时代变革的最前沿,用无数的突破性创新去改变着世界。而驱动公司不断前行的伟大力量,就来自于富有创新与挑战精神的每一名GE员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在时代、公司的变革中完成了自己职场生涯的转型。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王晓冬就是其中的一位。王晓冬是GE发电数字化业务中国区总经理。他从事的可谓是一项极富开创精神的工作:致力于推动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从传统电力基础设施中获取的数据去更好地了解并预测设备的运行状况,并让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运营更智慧、更高效。
而通过观察王晓冬职业生涯的发展,你也能看到GE这家“百年老店”十余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数字工业转型的“弄潮儿”
这个“弄潮儿”,既是GE, 也是王晓冬。
身为复旦高材生的王晓冬2003年一毕业就以IT管理培训生的身份加入了GE, 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GE Baby”。经历了美国总部和国内不同职位的轮岗和历练,王晓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几年间有了突飞猛进,在2009年就晋升为当时GE发电与水处理集团亚太区的CIO(首席信息官),此后又陆续在GE照明集团、整合阿尔斯通发电业务后的GE发电集团担任CIO的职位。
在GE的这10几年间,王晓冬亲历了公司发生的两大重要变化:回归制造业,向数字工业公司转型。
王晓冬加入公司伊始的2003年,GE还是一个业务非常多元化的公司,特别是金融业务占据了很大比重。而在过去十年,GE的业务组合经历了多次转型,“回归制造业”成为了主旋律:工业业务比重从45%增加到了90%。
而近年来,GE又开启了可能是其125年历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向数字工业公司转型。2015年9月,GE在全球成立了全新的GE数字集团,将原先的软件与IT职能合并,旨在加速GE转型的进程,构建公司的数字工业能力。
王晓冬所在的IT板块由此前起支持作用的幕后职能部门走向前台,成为了公司最为重要的业务部门之一,深度参与到整个公司生产链条的运作,通过机器互联、软件及大数据分析助力提升生产效率。
在这一大背景下,GE发电集团在中国区增设了全新的数字化业务,新的机遇出现在了时任CIO王晓冬的面前。
新机遇、新挑战
人们常说,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王晓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早在2012年,GE推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致力于通过Predix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打通人、机器、数据之间的连接,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相融合,将物理设备中生成的海量数据转化为面向未来的预见、洞察力和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效率。
这也引起了当时身为IT部门负责人王晓冬的极大兴趣。对新事物富有高度敏感性的他没有止步于“了解”、“接受”,而是更加积极地主动分享、传播这一新理念。早在2013年,王晓冬就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大数据分析论坛上向业内人士第一次分享了工业互联网的理念。 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也正是那一次的论坛,让王晓冬与工业互联网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8月,王晓冬在继续担任GE发电集团中国区CIO的同时,接受了一个全新职位的任命:GE发电数字化业务中国区总经理。
这是伴随公司转型而新设立的一个职位,王晓冬很快也感受到了全新的挑战:
“之前在担任CIO时,总的来说是偏向对内的,无论是做项目还是日常运营,基本都是有章法可循的,可以自己把握节奏。而做数字化业务负责人,主体是对外的工作。这是一个新兴的、需要培育的市场,客户的需求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更像是一个创业公司,每天都充满各种已知的未知的挑战, 是一种对于推动中国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感让我们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尽管各种头绪纷繁复杂,“大管家”王晓冬的工作思路却很清晰:围绕着市场、产品、团队三大要素展开。
了解市场
王晓冬及其团队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去精准找到GE发电集团数字化业务的发展定位,分析行业整体发展趋势,了解客户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我们的解决方案可以给客户带来哪些变化,进而明确目标客户群体。
提升产品
由于电力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时候,往往客户自身的需求都不是完全明确。但王晓冬团队需要富有前瞻性地发现自身产品与客户潜在需求之间的缺口,协调各种内部资源去提升GE产品竞争力,打造自己的“独门绝技”。
打造团队
王晓冬团队的人数不算多,只有40多名成员,但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创业型”精英人才,团队各个功能模块齐全。王晓冬平时会花费相当的精力在团队能力建设上,不断结合市场和产品的需求发现团队能力的缺口,进行相应的培训或者补充新的人才。
在这10个月的工作中,行走在“数字化浪潮之巅”的王晓冬与团队精诚团结,砥砺前行,为中国电力行业数字化变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16年12月,GE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在北京组建“北京国际电力数据监测诊断中心”。
北京国际电力数据监测诊断中心
此次合作就堪称大唐集团与GE在电力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重要里程碑。中心将通过部署GE一系列顶尖的软件组件,充分释放工业数据的活力,提高大唐设备的可靠性,提升电力资产精益水平,缩短管理响应时间,从而全面提升资产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工作职责的转变,现在的王晓冬可谓是一位“转型升级版”的IT男。如果你要问他的具体工作,用他解释给自己孩子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事儿会让更多的人用上电,并让我们的天空变得更蓝更清澈。”
新文化、新理念
转型并非是一句空谈的口号,而是真切地与每个人的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新的企业文化与工作理念是主动适应变革、推进转型的助推器;同时,每名员工为应对变革的积极自我调整也在形成一种全新工作氛围。
近年来,王晓冬就深切感受到了公司文化潜移默化的转变。对试错更加宽容了,鼓励员工更坦诚地进行交流。
“现在大家对速度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接到任务,我们想问题首要的出发点不再是怎么避免错误,而是怎样尝试把事情尽快做成。” 王晓冬谈到。
不但是王晓冬本人,他的整个团队也在以最佳的工作方式适应全新的要求。
“创业型团队” – 这是王晓冬为自己的队伍贴的一个大标签。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与方式和人们脑海中的传统工业企业可谓是大相径庭,各式各样的变化与新信息、新需求几乎每一分钟都在伴随着他们。快速响应、快速反馈、快速执行,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容不得慢吞吞的节奏,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状态已经成为王晓冬团队的“标配”。
生活中的王晓冬给人的感觉可不是传统“工科男”。他不但在技术领域驾轻就熟,更是一位有文采的“作家”:他是《大数据管理:企业转型升级与竞争力重塑之道》一书的三位作者之一。
王晓冬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是颜值爆表的钢琴王子哥哥,一个是活泼可爱的萌萌小妹妹。他平时最喜欢的家庭活动是一家人在节假日一起出行、旅游。只要不出差,王晓冬都会尽量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用他的话说 “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甚至会有一种仪式感,孩子们看到你出现时,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会让你觉得再辛苦都值得。”
时势造英雄,
英雄可以是一家“百年老店”,
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人。
一家行业巨头可能有几十万名员工,但它行走在转型之路的动力,来自于每一位员工在每一件工作上的不断突破与创新。
王晓冬从“IT精英”到“数字发电超人”的转变其实也是GE在数字化浪潮中转型的缩影,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场内部的蝴蝶效应。
GE只有一个,但是在这条转型之路上,会有许许多多个王晓冬为GE的数字化转型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