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峰会在上海举办,国内部分政府部门领导、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一千多人蜂拥而至,气氛活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说,“人工智能在奔跑,平均每人拥有一台服务机器人的时代终将到来。”
李德毅认为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的最大市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只有原创性的智能科学技术才能使我国成为机器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2015年,我国每一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是49台,到2030年,我国将争取达到300台。
据悉,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文件,系统布局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产业及应用的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巡视员卢希说,工信部正在牵头起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有关具体行动计划,促进智能制造深化运用,培育智能化产品,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工信部正在联合有关部门,支持成立相关产业发展联盟,进一步集聚各方力量,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重大问题研究、标准研制、试点示范、产业推进、国际合作等工作。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人工智能在数据共享开放、底层核心算法、行业运用推广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培育壮大。“面向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健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卢希说,他就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提升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能力。集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各方优势,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硬件、软件、算法、平台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推进前沿技术的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深度参与开源社区建设,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其次,要深化人工智能融合运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优秀示范、典型运用等方式,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还有,要健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环境,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集聚高端人才和各类资本。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着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生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完善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机制,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好产业链生态圈,不断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认为,智能制造既可“顶天”,也可“立地”,不只是在“高、大、上”的领域,在制造业的各个层面都应该有所作为,这就是“立地”——“智能制造就在我们身边”。智能感知、认知是设备健康管理、故障诊断所必须的;大数据智能改善产品质量、故障诊断,以及对员工、企业、用户的诚信管理;“无处不在”的高端智能产品创新制造模式,用户参与设计的制造等等,这些都是智能制造可以深度发展的领域。
吴澄说,目前,智能制造在我国工业系统的应用中,仍存在高能耗的问题,因此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要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智能制造最终要落到产业化上,企业引领是关键。因此,实施智能制造的方针应该是:企业引领、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创新发展。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质量问题、成本问题、资源问题、民生问题等诸多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