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业4.0和智能制造一不小心成了媒体的宠儿。专家、学者也在积极发声,似乎没有工业4.0,中国的制造企业马上就活不下去似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断言,如果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全线崩溃、解体……听起来,十分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将消费品生产出来送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等五个固定环节,这五大固定环节形成了一条流水线。在工业1.0-3.0时代,这五个固定环节缺一不可。而到了工业4.0时代,这五个环节统统独立出来,变成五个会跳动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软件,自己的传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统。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这五大模块就会自己组合,通过智能化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工业4.0实施之后,除了大大缩短交付时间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了的进步,就是成本会下降40%。中国目前制造业成本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如果美国推动工业4.0,成本再下降40%,我们哪里还有竞争的机会?如果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的制造业将全线崩溃、解体。
面对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假思索、信以为真的话,我们就会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会被工业4.0和郎教授的崩溃论吓倒,或者不明就里,想着花冤枉钱。
工业4.0是制造业的一幅未来图景,它还不是现实
郎教授所说的五个跳动模块也是想当然、虚构的。因为德国提出了工业4.0发展战略,我们就以为德国制造已经工业4.0了,那是大错特错。德国制造在自动化、信息化等方面走在我们前面是事实,但还远不是工业4.0也是事实。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在供给不足等强制约条件下,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降低制造业对人的依赖,逐步走向智能化确实是未来的大趋势。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序升级工厂的管理、技术和装备。但是,没有必要为工业4.0过早做无谓的事,比如脱离现实需求,购买高大上软件或装备。
工业4.0实施之后成本会下降40%,这是信口开河
如果有兴趣,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格力、美的和海尔等大牌企业关于工业4.0工厂的宣传视频,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如果工业4.0真有降低成本40%这等魔力的话,格力、美的、海尔们为什么不马上把所有工厂都改造成这个样子呢?事实是,这些工业4.0工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一定是“中看不中用”,是不划算的,建设成本奇高不说,运营成本也不会低,再说,效率不见得高到哪里去。所以有人说,德国提出工业4.0的最大目的是,以此为噱头,忽悠中国企业买他们的装备,装他们的软件,笔者深以为然。
中国制造业成本和美国差不多的论调,是混淆视听
所谓中国制造业成本和美国差不多的论调,是某些机构混淆视听,专家学者以讹传讹、不懂装懂的谬论。他们拿美国造飞机等(高端制造业)的成本构成和中国做家具等日常消费品(中低端制造业)的成本构成作比较,才得出成本差不多的结论。真要做成本比较的话,就要拿同类产品的成本构成来说事。众所周知,波音737的市价是1亿多美元,波音公司还是赚不到钱,最近不断裁员以改善盈利状况。我们的C919估计售价在5000万美元左右,是波音737的一半不到,而且利润丰厚。
所以,面对未来C919、CR929的竞争,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大概只有一招,动用国家机器或采用适航证等非技术贸易壁垒来玩赖耍横。如此,中美制造业成本差不多,或者中国制造成本已经没有优势之说不攻自破。
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崩溃的说法,有严重的逻辑错误
第一,工业4.0在全球怎么能铺开?在欧美国家里,那些早已经不存在的产业,它怎么能铺开工业4.0呢?难道工业4.0能够凭空生长出工厂来?其次,退一万步讲,既然工业4.0在美国可以铺开,全世界都能铺开,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能铺开呢?
两个结论
一方面,工业4.0是未来,但不是现实,现阶段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即便你还处在3.0、2.0甚至是1.0的低水平上,也不用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制造业走向工业4.0是趋势,是必然,所以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未雨绸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中国制造智能化水平。
(企业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