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路创新创始人兼CEO刘哲博士,接受上海普陀融媒体记者采访。
一米见方的大小,外形酷似放大版的扫地机器人,通过自主导航和调度算法,实现“识路记路”,扛起几十斤甚至几吨的货物在上万平的仓库里灵活穿梭,“左右逢源”。它就是“马路创新”自主研发的智能移动机器人。
位于普陀区上海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园区的“马路创新”,由四位80后团队主创,一心想把科研创新成果应用到人们看得见的生活中,将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马路创新自主移动机器人
集群调度“机器人”,织起一张高效“交通网”
在奇瑞捷豹路虎常熟工厂上万平的车间里,百余台机器人,忙碌而有序地取货、卸货、穿梭、搬运,这一系列繁重而又危险的人力搬运工作,完全被机器人取代了。
“我们的工厂所需机器人数量多、设备要求高、应用流程也很复杂,”在奇瑞捷豹路虎区域高级经理张经理的眼里,采用自主移动机器人,意味着汽车行业智能化的新探索,“马路创新的机器人,帮助我们的拣选效率翻了2番,人力成本减少了四成。”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诉求,马路创新建立起了“多场景集群机器人协同作业模式”。“传统的搬运机器人,是单向的点对点搬运,而面对现代仓库里多样的品类、客户对时效的追求,机器人的协同作业成为必须。”马路创新创始人兼CEO刘哲告诉记者,“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张交通网,即使有上千台机器人,在库区内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调度系统和路径规划实现协同作业,与客户的生产节奏,取货节拍相结合,井然有序的同时也提升了效率。”
货物到仓库后,根据消费者的订单将商品从存储区取出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活动,为了更快发货,让消费者更早拿到所购物品,如何高效地拣选是提升效率的瓶颈。
作为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主平台,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公司负责人介绍道:“零售电商人工拣选的均速一般是每人每小时100单,自从使用了马路创新的机器人后,一个人一小时可以完成400至600单,效率提升了4、5倍。”
虹桥品汇现场照片
首创视觉导航技术,实现工业场景“无人化之梦”
刘哲曾在欧洲专研机器视觉,“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就有了一套做视觉导航系统的理论框架。”创业对他则意味着“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这也回应了我们的机器人品牌叫‘马路创新’的初心,就是为了将理论可以变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真正帮助人们改善生活。”
特斯拉通过机器视觉实现无人驾驶如今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在国内的工业场景里,基于机器视觉的定位导航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激光导航,定位精度误差在5厘米左右,二维码导航的精度高,误差小,可是需要在库区的地面上贴上很多标识物,这对重物搬运频繁的工业库区而言,地面的高磨损率会导致其识别失效。”刘哲介绍道,团队历时两年的视觉导航系统研发落地,是国内此项技术在工业级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应用的首创,“基于机器视觉的导航技术将定位误差缩小至5毫米以内,且不会因为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影响设备运行精度。”
国美天津仓现场负责人认为,无人化设备将成为未来智能仓的标配。“部署了马路创新机器人后的仓库,拣货准确率达到了99.99%,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十分有信心能够应对购物节大促带来的物流挑战,顾客也能早日收到在国美订购的商品。”
国美天津仓现场照片
人工智能“自”优化,定制服务“接地气”
“如同一只八爪鱼,机器人硬件设备是我们的触角,帮助我们理解客户需求,识别客户习惯,而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后台软件系统则是我们的大脑。”刘哲说。
“八爪鱼的触角”在仓库的搬运、拣选工作中,生成用户的行为数据、习惯偏好,描绘出客户画像,而“大脑”则会分析客户习惯,从而更好地优化系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试想一下,耐克的一款爆款鞋,取货次数特别多,“大脑”便会记住它,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动为爆款鞋分配更好更近的库位、选择最省时的运输路径。“大脑”也会预知工作高峰期,自动分配更多的机器人参与任务。
“比起人工一周一次的定期优化,机器的学习和优化是24小时的。”刘哲告诉记者,“一边在工作,一边在优化,不会耽误库区的工作进度,对于比拼时效的各类电商、物流仓库而言,人需要休息睡觉、而机器真正实现了24小时不停工。”
据介绍,马路创新的自主移动机器人目前已进驻京东、国美、耐克、奇瑞捷豹路虎、大众、上汽、一汽等多个行业的仓库,为智慧仓储,智慧工厂服务。去年企业还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第二届进博会保税仓的设备提供商。疫情期间,以无人方式助力了多家生鲜、医药企业按时发货,保障民生。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00多项,去年营收过亿。“疫情催生了无人经济,对更多企业而言,自动化的布局从观望态势被提上了日程。”刘哲认为,这对马路创新是一轮新的契机。未来,公司将发力医疗,半导体等行业,提升技术,将智能服务渗透到更多行业中。
马路创新上海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