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Mobile Industrial Robots(以下简称:MiR)进入中国市场实现高速发展的第五个年头。作为为数不多在疫情之下实现逆流而上的品牌,MiR亮出了不凡的成绩单:2021年全球销售增长高达42%。单单去年十二月份,MiR便交付了300台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s自主移动机器人),创下历史最佳月度销售业绩。
这份成绩离不开客户对MiR产品品质的信任。“得益于全球市场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蓬勃需求、客户对MiR产品的高度认可、公司体系架构的稳定支撑,以及产业链生态的共享互赢,MiR才能在逆势中得到上扬。”MiR中国区销售总监张愉对智能网记者说道。
MiR中国区销售总监 张愉
中国市场版图渐显
在高速运转的工厂或仓库中,任何一个工位的延迟都会影响整条动线的效率,AMR的出现让各环节物料的高效稳定供应不再是难题。尤其在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工厂场景逐渐复杂的背景下,这类机器人的价值更为凸显。
“物流环节的成本把控为自动化搬运设备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灵活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的移动机器人已经能够很好地替代人力。”在张愉看来,AMR不仅能够帮助工人完成复杂场景下的搬运工作,还能大幅减少工厂物流运输出错率,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根据IDC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制造业趋势分析显示,中国企业为达成自主运营能力,60%的投入都将放在数据治理、数字工程和运营等方面。其中,对于以组装为主要工序的制造业来说,实现半自动(人力节省70%以上)的企业回本周期大幅压缩至2-3年。数据来源:《IDC FutureScape:全球制造业2021年预测——中国启示》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优化产品成本结构,缩减企业对移动机器人的部署成本,是MiR贴近本土客户的重要一步。“受供应链紧张、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移动机器人厂商面临着一定挑战。MiR深知市场本土需求,会以更快的速度、更优质的产品和更低的成本来回馈客户。”张愉表示。
自2017年正式进军中国市场,MiR率先在上海建立了首家办事处,并成立了中国区核心团队,以支持中国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升级发展。5年时间,MiR的业务触角已伸向汽车、电子、物流仓储、医院、医疗保健等国内领域。
其中,医疗机构内部运输的自动化是MiR的关注重点之一。目前,MiR AMR产品已被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上海市同济医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等多家知名医院采用,未来还将与更多医疗机构展开合作。
技术研发战略升级
站在AMR行业发展的潮头,MiR最大的优势是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硬件方面,MiR每年的大规模更新迭代能够确保移动机器人的产品性能满足行业所需。从最轻量的100kg负载移动智能小车,到如今最大负重突破1350kg,MiR AMR能够满足国内物流、制造以及医疗等行业的全场景搬运需求。
硬件接口的高度开放及适配性是MiR一直以来较为重视的创新版块。在确保移动机器人具有可与人协作共事的性能外,灵活搭载各类模块组件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张愉强调,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硬件平台上,软件才能发挥出更多价值。
MiRGo解决方案能让MiR自主移动机器人更为灵活多用,用户无需更改应用场景的摆设,就能轻松搭配数十款开箱即用的顶部模块,满足多元化的内部运输需求。
据了解,MiRGo服务也面向第三方制造商。针对MiRGo伙伴开发的应用,MiR会进行严选检测,范围涵盖交付能力、质量和功能性等,通过全面检测才会推荐给客户。目前,在MiRGo生态系统中已有80多款包括框架/货架、传送带、机械臂、消毒等用途广泛的开箱即用解决方案。
此外,智慧调度也是MiR在今年准备大力投入的技术领域。一家工厂内,数十条产线、成百上千个物料架,复杂的运输环境对柔性智慧搬运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张愉表示:“智慧调度是未来各行业实现大规模场内自动化运输的发展方向。MiR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在调度系统等软件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帮助客户提升自动化生产及搬运效率。”
(转载自智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