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全球工业4.0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工业自动化代替流水线、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并且机器人也不断走向数字化、智能化。
在全球工业4.0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工业自动化代替流水线、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并且机器人也不断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3%。赛迪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增至50-60万台,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应用空间更大。
对于中国而言,机器人红利能否超越人口红利进而后来居上?“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创始人兼执行主席罗军在《机器人2.0时代》中指出,机器人2.0时代就在眼前,人工智能高潮即将到来,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作者认为,机器人1.0时代只是部分半自动化机器,机器人2.0时代则是人工智能等若干先进技术融合的智能化平台,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若干服务平台和服务终端,将改写机器人与智能化结合的众多服务模式与商业模式。不过,“我们不仅在传统机器人领域将继续拉大差距,而且可能会在机器人2.0时代整体掉队。在机器人转型升级这一战役中,我们最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显然,作者深知中外机器人产业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及超越的难度。学习和超越的前提是明确对标、认清自我。20世纪60年代,美国制造出了全球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公认的工业机器人“鼻祖”。尽管美国最初并未成功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反被日本后来居上,机器人产业也在世界其他各国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关注,但是美国早在20年前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2.0,已经回到了美国重新引领机器人的时代,其中谷歌对机器人行业的贡献不容小觑。尽管中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但是相较于后发优势,机器人产业低端化趋势等后发劣势也非常明显。
一方面,目前中国设计机器人的企业超过八百多家,超过两百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组装和代加工,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很小。另一方面,本土机器人企业制造高端产品能力较弱,六轴以上的机器人外资品牌占有率高达85%,70%的机器人配套零部件依赖国外,甚至由于补贴的存在,很多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为了拿到补贴进入了这一领域,往往把一些零部件拼凑在一起容易造成低端过剩。知名媒体人吴伯凡也表达过相近的关切,“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而中国约95%的企业都集中在这个环节上,赚取的利润不多。另外,中国的制造企业在产品的工艺、质量流程、制造流程上一直处于弱势,与欧洲、日本、美国的企业的差距相当明显。一个缺乏优秀的制造业工人的国家很难制造出性能优越的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即使中国企业实现了数字化,生产出的产品也是既没有价格优势更没有价值优势。”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将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作者对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虽有担忧也并非全无信心,为了把握机器人2.0机遇更是积极建言:一是深入推进“互联网 ”,提高传统制造产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进而提升整体工业竞争力;二是要有顶层设计、分工协作,建议将广州-东莞-深圳、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北京-天津三大沿海都市群规划为以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材料、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带,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三是需要一大批高水平、国际化的复合型研发人才,将本土人才培养与国际人才引进、自主研发与国际协作、本土机器人发展与跨国资本并购结合起来。四是从应用服务入手搭建更多开放式服务平台,主动开发市场分散风险。
机器人2.0时代,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人口红利已渐行渐远,机器人红利正在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