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过去10年医疗改革的推进,中国各地区的医院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升级,这其中不但包括医疗技术的提升,更有医院整体医护效率、品质和医患关系的提升。 作为医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用科技提高院内运营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麦肯锡分析显示,平均而言,科技场景落地所节约的成本,相当于年医疗总支出的10%。
医院探索自动化物流并非新鲜事,但采用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完成部分运输任务,尚处于探索阶段。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的生态合作伙伴——艾信智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信智慧医疗”)目前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下称同济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下称之江院区)分别部署了一台和四台自主移动机器人(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应用于医院的住院部、手术室、检验科及药房。配合医院现有的气动物流系统和箱式物流系统,协助运输药品、检验样本、物料、无菌手术耗材等医用物资,稳定替换过往人工加推车的运输模式。
AMR之于两家医院,就好比共享单车之于普罗大众,它解决了医院内部各类物料运输的“最后一公里”。相较传统依靠二维码或路轨移动的AGV机器人来说,具备自主导航能力的AMR更灵活、更适合像医院这样对安全性、适应力、防菌程度有着更严格要求的环境。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
AMR配合箱式物流系统实现物流自动化
在绝大多数医院内,护士的工作职责远不止医护本身。从病患家属沟通、执行专科护理常规、病房病患巡查、到医疗文件物品管理、清点、搬运及交接等,护士的日常是高负荷、长时间、繁复且多变的。 以之江
院区为例,其手术室日均手术量超过一百台,这便意味着由无菌室房到手术室的耗材运输每日或来回一百多趟,而这些工作主要由人工跑腿完成。
同济医院和之江院区的实践证明,通过部署AMR,能够提高医院运营管理和后台支持部门的工作效率,让医务工作者将更多时间投入专业服务,用更少的时间做重复性高、技术要求低的工作,并间接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
AMR回应医院物流独有的三大特点
首先回应的痛点,是两家医院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大量的非技术性重复任务。 作为较早一批探索AMR技术的医院之一,同济医院目前在医院的住院部采纳AMR技术,负责取送住院病人的药品。院方对其提出的上岗要求有两点,一是独立工作时,能够完成穿科室、跨楼层、穿病区运输,机器人需自主导航,学会进出电梯,并保证不发生人员碰撞,高度安全。二是AMR作为其他物流手段的补充,完成站点和住院部护士站间“最后一公里”的运输,完全替代传统人力方式。
第二个痛点,是每日高达数百次的人力物料运输工作。AMR可以很好的完善医院现有物流系统,形成全自动的闭环运输。
之江院区目前采用箱式物流运输静配输液、供应室一次性物品、盒饭等物料。通过气动物流运输标本、紧急ST用药等小型物件,而由二级库房到医院手术室的各个点位,以及检验科标本接收室,则以AMR完成最终的物料交付工作,全面实现由库房到病区到手术室等点位的全自动配送。
相较其他运输类机器人更具优势的第三点,是通过其多项安全技术功能与自主导航能力,回应了医院人员复杂、人流密集的环境挑战,规避了可能存在的人工错误或交叉感染风险。无论是大厅里的测温机器人,还是科室间的物流机器人,协作移动服务机器人均需适应这一复杂工作环境,并且在不对物理环境作出改变的情况下迅速适应。
同样在之江院区,AMR负责由各科室收取检验检疫样本,运输分发至化验科。运输全程保证无接触,有效减少交叉感染、样本污染、甚至疫情传播的风险。
此外,手术室所需的药品和无菌耗材运输也面临严格搬运要求。以AMR代替医护或专职人员运送医疗器械、高值辅材、低值耗材和手术包,可以降低运输过程中携带感染病菌的风险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此外,配合院内专门的物流数据屏幕,医务人员可以实时监控,优先调配AMR运输紧急物资。
通过部署AMR,同济医院在住院部的日常运作上,之江院区在手术室、检验科和药房的工作效率上分别收获了极大提升: 见下图。
作为MiR的生态合作伙伴,艾信智慧医疗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医院过往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物资运输,不仅费时费力,及时性也得不到保证。采用AMR技术后,能够实现医疗物资的自主运输、智能避障,搭乘电梯,满足层间和跨层运输任务,打破空间限制;同时,一台机器人相当于4个专职配送员,24小时不停歇,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简单重复劳动的时间,让医护人员将时间用在更高价值的工作中。“
(MiR供稿)